等待入学通知的过程真是煎熬、好像十五个水桶井里打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
忆江南借到了一本手抄本“第二次握手”,作者署名是张扬,那是一本刻钢板油墨印刷的小册子,家人们都抢着传阅。
书中关于丁洁琼、苏冠兰、叶玉菡之间的巧遇分离相爱、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看书的人;连大嫂也是一只手抱着孩子做饭,另一只手拿着书本不肯放下。
盼望已久的入学通知书终于邮寄到了工厂办公室。
厂办的万山红师傅喜不滋滋的把通知给送到了卫生所,看上去他比忆江南还要高兴;因为工厂今年一共拿到了4份大学入学通知书,也是名额最多的一年,大家都皆大欢喜。
万山红还特意告诉忆江南“接到通知,你就可以不用上班了,在家好好准备上学的事情,安心学习就是你今后3年的主要任务了”。
忆江南回应俞所长和万师傅“这个星期还有几个夜班,反正我一个人也没有什么事情,上完这个星期的夜班我再回去准备行装了,好不好?”
俞所长和万师傅非常高兴:“别人都是接到通知就马上不来上班了,你能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到有始有终,我们非常欢迎”。
万师傅还说:“你有8年工龄了、可以带工资去上学,读书期间也算工龄的,什么时候我带你去办理有关手续”。
期盼了8年的愿望终于实现,忆江南高兴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只是一个劲地说着:“谢谢!谢谢!谢谢!”
最后这几天,卫生所里一场风波骤降。
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冯治明医生,夜班接生过一个急产的产妇,3天以后这个男婴儿死了。
这家人是工厂周围农村的村民,他们一家的祖父母和父母在卫生所、在厂里掀起了一场风波;逢人便说冯医生的坏话,一口咬定就是冯医生害死了他家的这个男婴,扬言:“要打死医生、一命换一命”。
一时间闹得卫生所人仰马翻不得安宁;冯医生无端受到指责、威胁,被气的头昏脑胀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忆江南在一旁仗义执言:“产妇是二胎急产、到卫生所的时候,已经看到了胎儿的头发了;冯医生立即戴上无菌手套,产门用碘酒紧急消毒、酒精脱碘,胎儿娩出很顺利,哭声响亮;胎盘顺利娩出。
产后观察一个小时、整个经过情况没有发现异常,产妇和家属要求回家。
现在已经过了3天,大人小孩中间也都没有到卫生所来看过医生,会不会是被子蒙住了胎儿口鼻致死啊?需要把死胎抱到卫生所来看看吧?这样一个闹法,可能有问题”。
忆江南在市医院培训时候,根据工厂的需求、特意在产房多呆了一个月,重点就是学习接生,在卫生所就有了一点发言权。
她作为旁观者,比较了解当时发生的具体经过;她没有介入具体过程、不牵涉与双方的利害关系、可以实事求是公正地反映真实的情况。
经过工厂办公室深入调查,那个小男婴就是因为母亲晚上睡觉太死,被子盖住了婴儿的口鼻、没有及时发现引起了“蒙被综合症”
这个媳妇粗心大意、蒙被子捂死的是一个男婴,担心被公公婆婆老公责骂,故意把注意力引向冯医生,其实全部责任在那个年轻的妈妈,一场风波终于平息。
最后一个夜班上完,作为告别,忆江南把福建漳州战友邮寄过来的一箱水仙花种球、分发给了卫生所每位同事,作为新年的赠礼。
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忆江南总是喜欢与人分享;在一片叽叽喳喳的惊喜欢笑中,一个人的快乐就变成了许多人的一大片快乐。
第六章 过年
十年来,忆家的几个孩子们都是轮流在外当兵,一个在四川铁道兵、一个在厦门野战军、一个在福建前线军区、还有一个在空军部队。
今年春节是十年以来,聚集在家里人数最多的一次。
忆爸爸忆妈妈都是十几岁就参加了革命队伍,走南闯北的,哪里懂多少习俗规矩。
好在两人都从善如流,只要有人建议,他们必定采纳。
经常是家中高朋满座,谁也不拿自己当外人,遇事总有人会自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忆老退休以后,更是大门敞开,访客不断,当地的习俗也就听得七七八八自然就照搬了。
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动手,大搞卫生清理旧货垃圾、洒扫庭院采购年货、杀鸡剖鱼宰鸭烹肉、搞得满院子都是卤肉油炸丸子的香味扑鼻。
忆老带着忆江东忆江西在大门口、二道门张贴春联、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客厅房间里都换上杨柳青的年画,整个家里窗明几亮喜气洋洋。
特地买的几串千响鞭炮,被小孙女偷拿了好些送给邻居的小孩子玩去了,发现数量不够了,忆老只好又拄着拐杖再上街重买新的炮仗。
按照当地习俗,全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必须放鞭炮后才能开席;另外在大年初一的时候,还要到鸡窝里去放鞭炮,据说是可以辟邪;这是得到大院内康阿姨的指点,必须要这么办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