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怀王曹玹,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被封为西乡侯。他早年去世,没有留下后代。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沛穆王曹林的儿子曹赞继承了曹玹的爵位和封地,但曹赞也早年去世,没有留下后代。文帝曹丕又让曹赞的弟弟曹壹继嗣曹玹的后代。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玹被改封为济阳侯。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玹的爵位提升为公。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玹被追封为济阳怀公。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玹又被追封为济阳怀王,曹赞被追封为西乡哀侯。曹壹去世后,被谥为悼公。他的儿子曹恒继承了爵位。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一千九百户。
陈留恭王曹峻,字子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被封为郿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改封为襄邑侯。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他的爵位提升为公。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被封为陈留王。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封为襄邑县王。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又改封为陈留王。甘露四年(公元259年),曹峻去世。他的儿子曹澳继承了爵位。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四千七百户。
范阳闵王曹矩,早年去世,没有留下后代。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樊安公曹均的儿子曹敏被过继给曹矩,继承了他的爵位,被封为临晋侯。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矩被追封为范阳闵公。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敏被改封为范阳王。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敏被改封为句阳王。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矩被追封为范阳闵王,曹敏被改封为琅邪王。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间,他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三千四百户。曹敏去世后,被谥为原王。他的儿子曹焜继承了爵位。
赵王曹干,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被封为高平亭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改封为赖亭侯,同年又被改封为弘农侯。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他的爵位提升,改封为燕公。据《魏略》记载,曹干又名曹良。曹良的母亲是陈妾,他在三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曹操让王夫人收养了他。曹良五岁时,曹操病重,留下遗嘱对太子曹丕说:“这个孩子三岁没了母亲,五岁又没了父亲,就托付给你了。”因此,曹丕对曹良非常亲近,比对其他弟弟还要好。曹良年纪小,常常称呼文帝曹丕为“阿翁”。曹丕对他说:“我是你的哥哥。”曹丕也常常为他的身世感到难过,甚至流下眼泪。据《三国志》记载,按照母亲的出身来排列兄弟的次序,而不是按照年龄大小,所以楚王曹彪虽然年龄比曹干大,但在记载中却排在曹干之后。根据朱建平的传记,我们知道曹彪比曹干大二十岁。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干被封为河间王。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封为乐城县王。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又改封为钜鹿王。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干被改封为赵王。曹干的母亲在曹操生前很受宠爱,到了文帝曹丕继位后,曹干的母亲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文帝临终时,还留下遗诏,因此明帝曹睿对曹干常常给予特别的恩宠。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曹干私下与宾客交往,被有关部门上奏。明帝赐给曹干玺书告诫他,说:“《易经》上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诗经》中也有‘大车扬灰’的警诫。从太祖创业以来,深知治乱的根源,看到存亡的关键,最初封诸侯时,用最恭敬谨慎的话来教导他们,用天下最正直的人来辅佐他们,常常提到马援的遗训,严格禁止诸侯与宾客交往,甚至把这种行为与犯妖言罪相提并论。这难道是为了疏远骨肉吗?只是希望子弟们不要犯错误,百姓们不要受到伤害罢了。高祖即位后,谨慎处理国家大事,重申了诸侯不得朝见的命令。朕感于《诗经·常棣》的教化,赞赏《采菽》的义理,也按照诏书说‘若有诏令可以到京都’,所以命令诸王按照朝见的礼仪来京。然而,楚王和中山王都犯了交往的禁令,赵宗、戴捷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最近东平王又让属官殴打寿张的官吏,有关部门上奏,朕裁决削去他的县。现在有关部门又说曹纂、王乔等人借着家族聚会的名义,聚集在王府,有的并不是时候,都违反了禁令。朕考虑到王还年幼,一向有恭敬顺从的品性,加上受到先帝的临终嘱托,朕想弘扬恩典礼仪,延续到后代,何况最近就在王的身上呢?而且,除了圣人,谁能没有过错呢?朕已经下诏让有关部门宽恕王的过错。古人说:‘在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在听不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最隐蔽的地方也能被看见,最细微的地方也能被察觉,所以君子要谨慎对待独处。’叔父你带头遵循圣人的教诲,继承先帝的遗命,战战兢兢,恭敬地履行职责,这才符合朕的心意。”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间,曹干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五千户。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白话三国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