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契丹人抓来做奴隶的西夏国人们的引领下,拓跋干所率领的部族联军如同一群饿狼,气势汹汹地扑向了契丹部落的营地。他们的步伐稳健而有序,每一步都透露出一种冷酷和决绝。
进入营地后,联军并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们迅速展开了一场“地毯式”的搜捕行动。每一个帐篷、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仿佛要将这片土地上的契丹人一网打尽。
面对联军的突然袭击,一些契丹部落贵族试图进行抵抗。然而,他们的反抗在联军强大的弓弩火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联军士兵们毫不留情地射杀着这些敢于反抗的契丹部落贵族,一时间,营地里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和硝烟味。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这个将近两万人的契丹部落最终被剿灭。那些想逃跑和受伤严重的契丹部落士兵,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拓跋干和拓跋丹阳部族的士兵们冷酷地将他们射杀,然后毫不犹豫地割下他们的头颅,作为自己的“军功”。
最后,联军直接押着剩余的契丹部落的人和俘虏,让他们在营地边缘低洼之处,挖出一个巨大的坑。然后,将那几千具尸体像垃圾一样扔进坑里,浇上“火油”,一把火将其点燃。熊熊大火瞬间吞噬了一切,仿佛要将这个曾经繁荣的契丹部落从地球上抹去。
经过一番详细的统计和核实,部落联军终于得出了各个部落士兵的伤亡情况。其中,拓跋干部族的士兵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共有一千多人伤亡,而其中战死的人数更是高达七百多人。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数字,这些英勇的战士们为了部落的利益和荣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紧随其后的是拓跋丹阳部族,他们也经历了惨烈的战斗,共有六百多人伤亡,其中战死的人数达到了四百多人。尽管损失惨重,但他们的勇气和坚韧依然令人钦佩。
相比之下,乃蛮部落的伤亡情况相对较轻,仅有两百多人伤亡,而战死的人数则只有一百多人。虽然这个数字相对较小,但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在成功占领契丹部落之后,部落联军的头领们纷纷进驻到契丹部落的“大帐”之中。这座宽敞而华丽的大帐,成为了他们商讨重要事务的场所。
西南王拓跋干坐在大帐的主位之上,众人分别坐在大帐两侧一张张巨大的桌子后,气氛凝重而严肃。接下来的议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缴获物资的分配、向西夏国上报主战况以及制定对其他两个契丹人部落的剿灭计划。
首先,乃蛮部落的拓跋静怡站了起来,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她提议道:“西南王”应该派遣一位胆大心细的“亲信”,携带十几套契丹人部落的“重甲”,前往西夏国王城汇报战况。不是西南王部落联军取得胜利,而是“西南王”部落联军惨败!
拓跋静怡对着西南王拓跋干和拓跋丹阳,详细地描述了汇报给西夏国主的战报况中战斗的惨烈情况:“西南王”拓跋干所率领的一万人部族联军,在与契丹部落的交战中,遭遇契丹部落隐藏的五百“重甲骑兵”冲锋,部落联军几乎一半士兵,五千人左右的士兵惨遭屠戮。不仅如此,粮草物资和战马也被契丹人全部掠夺一空。
如今的“西南王”部落联军可谓是陷入了绝境,兵源匮乏、粮草短缺、资金匮乏,战马和武器更是稀缺至极,只能暂时退回部落,坚守待援。
拓跋静怡认为,只有向西夏国主禀报这些情况,才能避免被西夏国主猜忌,要是面对强大的契丹人部落一战而败,那接下来西夏国主就会对“西南王”拓跋干部族少了防范,同时也会让西夏国朝廷的大臣们心中产生,“西南王”部落不堪一击的假象,说不定还能获得必要的支援。
她进一步建议,让“西南王”拓跋干上书朝廷,请求西夏国主派遣援兵,并划拨足够的武器、战马和粮草给“西南王”拓跋干部族联军。这样一来,部落联军就能够重新振作起来,与契丹人部落的大军再次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西南王拓跋干和拓跋丹阳在听完拓跋静怡的建议后,对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对这个建议的高度认可。
接下来,他们开始讨论如何分配这场战斗的战利品以及如何处理那些被俘虏的契丹人部落的战俘和家属。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拓跋干和拓跋丹阳决定,他们只需要那些武器装备和物资,因为这些对于他们的军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至于那些契丹人部落的俘虏和家属,他们决定将其留给乃蛮部落来处理。
在分配战利品时,拓跋干毫不客气地拿走了六成,其中还包括了两百套珍贵的“重甲装备”。这些重甲装备不仅能够提升士兵的防御力,还能在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剩下的四成战利品和一百套“重甲装备”则由拓跋丹阳和乃蛮部落平分,各得两成和五十套“重甲装备”。
最后,那些被俘虏的契丹部落的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属,都被留给了拓跋静怡的乃蛮部落。这对于乃蛮部落来说,既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机遇。如何妥善处理这些俘虏和家属,将考验着拓跋静怡的智慧和领导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