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更替往往伴随着血腥和杀戮,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王族。这似乎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难以避免。同样地,部落的更替也不例外。
契丹部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部落更替的过程中,除了大祭司和族老们幸免于难外,其他的部落头领一族都惨遭屠戮。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动物世界里的狮群。当狮王更替时,新狮王会毫不留情地将老狮王的子子孙孙全部杀死。这种行为虽然看似残忍,但却是为了确保自己族群的纯度,以及刺激失去孩子的母狮再次发情,从而完成新狮王的繁衍后代的任务。
这种类比虽然有些残酷,但却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强者为尊,适者生存。在权力和利益的争夺中,往往只有最强大、最适应环境的一方才能生存下来,并继续传承下去。而那些被淘汰的弱者,则只能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然而,留下大祭司和族老们却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们不仅仅是部落的灵魂和精神领袖,更是整个部落文化传承的核心。大祭司们掌握着部落的宗教仪式和神秘知识,他们的存在象征着部落与神灵的联系;而族老们则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指导着部落的日常事务和决策。
这种对于大祭司、族老们以及妇女儿童的保护,在西夏国、契丹国、蒙古国和金国等国家中是一种普遍的做法。这些国家尊重战败部落的文化和传统,明白大祭司和族老们在部落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不会轻易地对他们下手。
相比之下,大宋朝的儒家文化对于这种行为可能会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儒家强调的是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对于战败者往往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然而,这种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一方优于另一方,而是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战争和征服的不同看法。
在广袤的草原之上,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尊崇着强者为尊的法则。在这片土地上,战败者往往只有两种命运:要么被无情地屠戮,要么就只能选择臣服。
而如今,作为战败者的契丹部落族人,也不得不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他们无奈地低下了头,选择了臣服于乃蛮部落。
拓跋静怡,这位聪明而果断的领袖,决定让燕青按照她的想法来处理这些契丹部落族人。
首先,乃蛮部落的士兵们将第一类人看押管理起来,这些人可能是契丹部落的首领或者重要人物。然后,拓跋静怡提拔了一些西夏人来监督管理这些士兵和他们的家属,让他们去建设一个新的“契丹部落”。只要这些人不反抗,他们就能获得相对的自由。
对于第三类人,拓跋静怡则采取了直接的措施。乃蛮部落的士兵们将他们打散,编入乃蛮部落,成为部落的战士。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乃蛮部落的实力,还能让这些战败者融入新的群体。
而对于第二类人,拓跋静怡则有着更为细致的安排。她让监督管理他们的西夏人,在乃蛮部落的工匠们的带领下,修建砖瓦窑,烧制砖块和瓦片,建造房屋,并挖掘各种防御工事。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利用这些人的劳动力,还能为乃蛮部落提供必要的建筑材料和防御设施。
第四类人无一例外都紧跟着乃蛮部落的后勤大管家,他们肩负着部落里各种杂务的重任。这些人不仅要负责烧火做饭,为部落成员提供温暖的食物;还要负责端茶送水,满足大家的日常需求;更要承担起洗衣服的工作,让大家的衣物保持整洁;此外,他们还要精心照料蔬菜的种植,确保部落里有充足的新鲜蔬菜供应。
如今这个部落已经是一万多人的规模,这可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啊!这么多人每天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然而,当那些被降服的契丹人第一次品尝到乃蛮部落大厨师们精心烹制的饭菜时,他们对这个部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饭菜的味道简直是太美妙了,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享受。
在乃蛮部落士兵的监督下,所有人都按照不同的类别排好了队。第一类人和第四类人可以享受到丰盛的肉食,而第二类人则能品尝到美味的串荤菜。
每个人都领取了两个大碗,然后依次前往三个厨房领取自己的饭食。尽管每个人只有一碗饭,上面扣着一勺菜,再加上一碗菜汤,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从未尝过的美味佳肴了。
而且乃蛮部落还有一项极其特别且严格的规定,那便是任何人都绝对不被允许直接饮用生水。这一规定可谓是铁律,毫无通融的余地。倘若有人胆敢违背此规定,一旦被发现,必将遭受严厉的惩罚——五鞭子的鞭笞!
为了确保这条规定能够得到彻底的执行,部落特意做出了精心的安排。他们从部落中的四类人中挑选出一部分人,再加上部落里的老弱病残人员,共同组成了一支专门负责烧水的队伍。这支队伍被分配到部落里的三个不同位置,各自承担起烧水的重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