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契丹人大军犹如三条蜿蜒的巨龙,悄无声息地穿行在西夏国的边境线上。他们分成三路,每一路都如鬼魅一般,避开了西夏国的巡逻队伍和眼线,向着潜逃进西夏国的三个契丹人部落疾驰而去。
这三个契丹人部落原本是契丹国内的一部分,但由于他们不愿意臣服完颜阿保机的吞并,他们选择了带领部落人员逃离故土,潜入西夏国境内。契丹大军此次行动的目的就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这三个部落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知道背叛契丹的后果。
大军所过之处,草木皆惊,但他们却保持着高度的纪律性和隐蔽性,没有引起任何不必要的注意。他们的目标明确,步伐坚定,就像一阵黑色的旋风,迅速席卷而来。
三支契丹人大军进入西夏国的时候,拓跋静怡就收到了信息,马上让新“契丹部落”城堡进入备战状态,让燕青作为“大将军”指挥部落联军,提前布置战略战术,抵抗进攻的契丹人大军。
燕青首先派出“斥候”们十二个时辰的“盯住”准备过来清剿自己部落的契丹人大军,确认契丹人大军的行军路线,先在半路上打一场“伏击战”烧毁契丹人大军的粮草,动摇契丹人大军的军心,为之后的部落防御战增加胜算。
当契丹人两路大军抵达另外两个契丹人部落的所在地时,已经是深夜时分。大军的“先锋营”在“斥候”们的配合下,打晕了站岗放哨的契丹部落哨兵,把潜逃的契丹部落族人的驻地围得像铁桶般的“水泄不通”。
两个契丹部落里的人们,还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人们早已进入梦乡,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契丹大军如同一群饿狼,悄悄地包围了这两个部落。他们的计划是兵不血刃地完成收编,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威慑力,让这些部落的人们心甘情愿地归顺契丹。
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大军迅速展开行动。他们封锁了部落的所有出口,将整个部落包围得水泄不通,当契丹大军点燃火把,照亮部落营地的时候。两个契丹部落的头领和族人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抵抗已经只是徒劳,说不定会给部落带来一场血腥的屠戮。
双方形成对峙之后,契丹大军派遣使者进入部落,向部落的首领传达了契丹大军的来意和要求。
部落的首领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不知所措,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逃。面对契丹大军的强大压力,他们最终选择了投降,接受了契丹的收编。
就这样,契丹大军以雷霆之势,兵不血刃地完成了对潜逃的两个契丹人部落的震慑和收编。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契丹大军的强大实力,也让其他潜逃的契丹部落,可能有类似想法的中小部落部落望而生畏,不敢轻易背叛契丹。
就在这两支大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轻而易举地收编了那两个潜逃的契丹部落族人时,第三支长途跋涉、一路狂奔的契丹大军,终于也走到了极限。他们的人和马都已经疲惫不堪,仿佛被抽走了最后一丝力气,再也无法支撑下去。
于是,这支大军的大将军,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选择一个大山谷作为临时的休整地点,让士兵和战马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恢复体力和精神。这个山谷位于一片广袤的草原之中,周围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是一个绝佳的藏身之处。
与此同时,大将军派出的“斥候”们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在五十里外的山谷里,发现了潜逃的契丹部落族人的驻扎营地。这个营地隐藏得很好,如果不是“斥候”们经验丰富、眼尖心细,恐怕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大将军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暗喜。他立刻召集将领们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在队伍休整之后,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向那个山谷进发。然后,在太阳升起之前,对潜逃的契丹部落族人发动突然袭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契丹大军在山谷里的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停下了前进的步伐,开始有条不紊地安营扎寨。营帐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立起,士兵们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
其中,有一群特殊的人——“马奴”们,他们的任务是照顾那些重要的战马。这些战马可不是普通的马匹,而是契丹大军的王牌——“重甲骑兵”所骑乘的战马。
“重甲骑兵”是契丹大军出奇制胜的法宝,他们身披厚重的铠甲,宛如移动的堡垒,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压力。然而,这重甲不仅分量极重,而且其制作也异常困难。打造一套重甲,需要大量稀缺的“精钢”,而且还要熟练的工匠们相互配合,这样也需要耗费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这些重甲可谓是弥足珍贵,非常难得。
由于重甲的重量和复杂性,穿卸重甲都需要有人协助帮忙。而且,无论是在平时还是战后,重甲都需要精心擦拭和维护,以确保其性能不受影响。所以,契丹大军的重甲骑兵在军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重中之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