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咳血迷局:岐大夫破解四年沉疴——从升陷汤到都市人的气海保卫战
一、霜降日岐仁堂:玻璃幕墙下的“漏气气球”
深秋的申城,梧桐叶在CBD写字楼间打着旋儿。下午三点,岐仁堂的铜铃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震响,进来的是位穿格子衬衫的中年男人,手里攥着沾着淡红色痕迹的纸巾,脸色比窗外的天色还灰沉。
“岐大夫,您快救救我……”男人声音沙哑,扶着门框直喘气,“我叫陈默,在对面大厦做建筑设计师,这血咳了四年,每年入秋就来,现在越来越凶了!”
学徒阿远连忙搬来椅子,陈默坐下时,胸口还在剧烈起伏,每一次呼吸都像拉破旧风箱,带着痰鸣声。岐大夫放下手中的《脾胃论》,三指搭上他的寸口脉——脉象沉迟微弱,尤其右寸部(对应肺)像游丝般轻飘,指下几乎感觉不到应有的从容节律。
“陈先生,”岐大夫目光落在他苍白的唇色上,“除了咳血,是不是平时总觉得气不够用?爬二楼就喘,说话声都提不起来?痰也特别多,像泡发的海绵总咳不完?”
陈默猛地抬头,眼里闪过惊愕:“您怎么知道?!这四年我跑遍了各大医院,都说‘支气管扩张’‘肺阴虚’,吃了多少滋阴止血药,越吃痰越多,人越虚!上个月赶项目熬了三个通宵,昨天早上一咳,血就跟止不住的泉水似的……”他掀开纸巾,里面是暗红的血丝,混着大量白稀痰。
岐大夫让他解开领口,用手掌轻叩他的上胸——叩声沉闷,像敲在漏气的皮球上。“把舌头伸出来。”只见舌质淡胖,舌苔白腻水滑,完全不像久病咳血的“阴虚”模样。
“阿远,把《内经》‘邪客’篇翻开,”岐大夫指节轻叩诊桌,“陈先生这病,根儿不在肺,而在‘大气下陷’。”
二、大气下陷:从《内经》到加班族的“气海决堤”
陈默愣住了:“咳血不是上火吗?怎么跟‘大气’扯上关系了?”
“《黄帝内经》说:‘大气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岐大夫走到窗边,推开雕花木窗,暮色中飘来写字楼里打印机的嗡鸣,“这‘大气’就像咱们胸腔里的‘打气筒’,主管呼吸、推动气血。您长期熬夜画图,久坐不动,就像给打气筒拼命加压却不充气,时间长了,气海的‘堤坝’就塌了——大气下陷,肺脏没了这股‘撑持’的力量,就像漏气的气球,只能拼命收缩着喘气,所以您稍动就喘,痰涎不断。”
他指着陈默的舌象:“看这舌胖苔滑,是气虚不能化津,水湿停聚成痰;脉沉迟微弱,尤其是右肺脉,正是大气下陷的明证。《脾胃论》里讲‘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您长期饮食不节,脾胃先虚,大气生化无源,又熬夜耗气,这才酿成沉疴。”
阿远捧着《医学衷中参西录》翻到升陷汤章节:“师父,张锡纯先生说大气下陷会导致‘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可为什么陈先生会咳血呢?按道理血应该随气下陷,走下焦才对呀。”
“问得好,”岐大夫接过书,指着“大气论”批注,“大气是诸气之统帅,它一下陷,全身气机就像没了指挥官的军队,有的往上乱冲,有的往下乱逃。陈先生的情况,是大气下陷后,肺脏失去濡养,不得不拼命收缩咳嗽来‘自救’,就像风箱破了洞,越拉越漏,越漏越拉——久咳伤络,血就跟着咳出来了。这叫‘气不摄血,络伤血溢’,但根儿还是在气陷。”
陈默听得入神,手指无意识地揉着胸口:“怪不得我吃了那么多止血药没用,原来止的是‘标’,没治‘本’……”
三、升陷救急:七味药的“气海筑堤”之方
岐大夫提笔写下处方:
生黄芪一两五钱,知母五钱,升麻一钱,柴胡一钱半,桔梗一钱,生龙骨六钱(先煎),生牡蛎六钱(先煎),大生地六钱。三剂,水浓煎,日三服。
“师父,这是升陷汤的变方吧?”阿远注意到剂量,“原方知母只用二钱,您加到五钱,还加了这么重的龙骨牡蛎?”
“陈先生虽大气下陷,但久病咳血,阴血已伤,黄芪性温,量大易燥,知母苦寒滋阴,既能制黄芪之温,又能润肺生津,《神农本草经》说它‘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这里用五钱,是‘补中有清,升中有润’。”岐大夫解释道,手指划过龙骨牡蛎的药名,“这两味药是关键——《本草纲目》说龙骨‘涩可去脱,收涩止脱’,牡蛎‘化痰软坚,收敛固涩’,看似收涩,实则有三大妙用:一是防升提药过燥,血随气升而加重咳血;二是收敛离经之血,又能化瘀血(龙骨牡蛎善化血瘀);三是重镇安神,让上冲的虚火归位。”
他转向陈默:“生地六钱,取其‘凉血养阴,填精补髓’之功,《本草经》说它‘逐血痹,填骨髓’,既能补您耗伤的阴血,又能制约升麻、柴胡的升散之性。这方子看似矛盾,实则‘升陷而不燥血,止血而不瘀滞’,正是《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的圆融之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