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彻骨髓的夜啼
深秋的晚风卷着梧桐叶,打在岐仁堂的雕花窗棂上沙沙作响。医馆里却暖如春日,铜炉中燃着艾绒,混着药材的辛香弥漫在空气中。岐大夫正收拾着药柜,忽听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压抑的呻吟。
推门进来的是一对中年夫妇,男人弓着背,双手紧紧抱着膝盖,额头上布满冷汗,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女人扶着他,眼眶通红,嗓音带着哭腔:"岐大夫,求求您救救我家老冯吧!他这腿疼得快要活不成了!"
被称作老冯的男人名叫冯建国,是城郊纺织厂的老工人。他费力地挪到诊床边,刚坐下就忍不住哼唧起来:"岐大夫,我这两条腿跟灌了铅似的,又疼又麻,凉得跟泡在冰窖里一样,夜里疼得根本没法睡,盖三床被子都暖不过来......"
岐大夫先让冯建国伸出手,指尖冰凉刺骨,脉象沉细如丝,略带着一丝弦紧。再看他的舌头,暗红少津,舌苔薄黄,像一层干涸的薄霜。"来,翻过身来,我看看下肢。"岐大夫戴上手套,轻轻按压他的小腿肚,指腹所及之处硬如木板,皮肤温度低得惊人。
冯建国的妻子在一旁抹泪:"三年了,从脚脖子凉到膝盖,现在整条腿都像不是自己的。去过多少大医院,吃了多少止痛药,刚开始还有点用,后来就不管用了。他夜里疼得直捶床,说还不如锯了腿痛快......"
"别急,慢慢说。"岐大夫递过一杯温姜茶,"除了腿疼,还有哪里不舒服?"
"口干得厉害,总想喝水,喝完又觉得胃脘堵得慌,像有团火在烧。大便也干结,两三天才解一次。"冯建国声音嘶哑,"还有这眼睛,看东西老是模模糊糊的,跟蒙了层雾似的。"
岐大夫捻着胡须沉吟片刻,又问:"平时是不是特别怕冷?夏天都不敢吹电扇?"
"可不是嘛!"冯妻抢着说,"大夏天别人穿短袖,他还得穿长袖,脚脖子上裹着护膝。可偏偏又容易上火,吃点热性东西就口腔溃疡。"
二、寒热交织的病机
诊室内一时间只有铜炉里艾绒爆裂的轻响。岐大夫走到书案前,铺开宣纸,提笔蘸墨,却未立刻开方,而是先讲起了医理:"冯师傅这病,在中医里属于'痹证',兼着'消渴'和'视瞻昏渺'。《黄帝内经》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您这腿凉如冰、疼痛剧烈,正是寒邪深入经络的表现。"
"可他又口干、胃脘热,这又是怎么回事?"冯妻不解地问。
"这就是关键了。"岐大夫放下笔,"《伤寒论》里讲'寒邪入里,郁而化热'。您体内的寒邪就像冬天的寒冰,凝结在经络血脉之中,阻碍了气血运行,所以四肢冰冷、麻木疼痛。但这寒气久郁不去,又会在体内化出热来,熏蒸中焦脾胃,于是就出现了口干、胃脘痞闷、大便干结这些热象。这叫'寒凝经络,中焦热结',是寒热错杂的复杂证候。"
他指着冯建国暗红的舌头:"您看这舌质红,苔薄黄,正是里有郁热的表现;但脉沉细、四肢厥冷,又是典型的阳虚寒盛。就像一口深井,表面结了冰,底下却有暗流涌动。治疗起来不能单纯散寒,也不能一味清热,必须寒热并用,温通经络的同时清泻里热。"
冯建国听得入神,忘了腿疼:"岐大夫,您说得太对了!之前有医生给我用过热药,吃完上火更厉害;用凉药吧,腿凉得更受不了。原来得寒热一起治啊!"
"正是这个道理。"岐大夫点头,"《金匮要略》里的乌头汤,专门治疗'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用制川乌、制草乌大辛大热,能穿透筋骨,驱散沉寒;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伤寒论》,黄芪补气,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疏通经络;再合大黄黄连泻心汤,用大黄、黄连清泻中焦郁热。这三个方子合用,正好针对您寒热错杂、气血痹阻的病机。"
三、初试锋芒的斟酌
岐大夫提笔开方,边写边解释:"制川乌、制草乌各15克,这两味药是祛寒的主力,但有毒性,必须先煎四个小时,直到药汁尝起来不麻才行,这是《本草纲目》里记载的炮制方法。黄芪30克,补气固表,推动气血运行;桂枝30克,像阳光一样驱散经络里的寒气;白芍30克,养血柔筋,缓解痉挛疼痛。"
"鸡血藤、首乌藤各30克,这两味藤类药能通经活络,就像架起桥梁让气血通行;黄连30克、黄芩30克,清泻胃热;生大黄6克,单包后下,取其泻热通便而不伤正。"岐大夫顿了顿,"干姜9克,既能辅助乌头散寒,又能制约芩连的苦寒;肉苁蓉30克,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温补肾阳,防止过用苦寒损伤阳气;水蛭6克,破血逐瘀,打通瘀阻的脉络。"
冯妻看着药方,眉头又皱起来:"岐大夫,这川乌草乌有毒,用量会不会太大了?还有这水蛭,听着就吓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