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冰得像块铁,老中医一碗汤暖透了——岐仁堂里的脾胃玄机
【第一章:总裁的“冰箱腿”】
秋分刚过,云城市cbd的玻璃幕墙映着灰蒙蒙的天。宏远集团总裁老周揉着太阳穴,把秘书递来的保温杯推到一边:“这参茶喝了半个月,咋腿肚子还是跟塞了冰块似的?”他今年六十七,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可藏在西裤里的小腿,就算开着暖气也凉得像块生铁。
“周总,您这月都去三次医院了,”秘书小张苦着脸,“西医说血脂血压都正常,就是建议您别熬夜。可昨儿那会,您在董事会上打冷颤,李副总瞅着都愣神了。”
老周叹了口气,指尖叩着办公桌。三个月前那场重感冒后,他就没舒坦过:吃啥都没味儿,看见山珍海味就犯恶心,走两步路就像背着麻袋,最要命的是小腿肚子,冷得夜里能把老伴儿惊醒。起初当风湿治,艾灸、热敷全上阵,后来听人说“通则不痛”,自己买了盒牛黄解毒片,结果泻了三天肚子,人更虚了。
“走,去巷子口那家‘岐仁堂’看看,”老周突然站起身,“上次碰着退休的王局长,说他多年的老胃病就是那岐大夫调好的。”
车子拐进老城区,青石板路两旁的梧桐叶正扑簌簌往下掉。岐仁堂的木门虚掩着,门上挂着块褪色的匾额,旁边贴着张红纸,写着“秋分后忌生冷,脾胃虚寒者宜早诊”。刚掀开门帘,一股淡淡的药香混着烤红枣的甜味就飘了过来。
【第二章:脉枕上的“漏气轮胎”】
岐大夫正给个抱孩子的大姐抓药,抬头看见老周,指了指里间的竹椅:“周总先坐,我这就来。”他约莫五十岁,穿件藏青布衫,袖口磨得发亮,指尖却异常干净。
老周刚坐下,岐大夫就递来杯温热的姜枣茶:“先暖暖手,看您这脸色,怕是没少折腾脾胃吧?”
“唉,不瞒您说,”老周把裤管往上捋了捋,“您摸摸这腿,大夏天都得套秋裤。前儿找个大夫开了防风通圣丸,说是‘解表散热’,吃了两天,汗出得跟下雨似的,人却更乏了。”
岐大夫伸出三指搭在老周腕上,眼睛微眯:“脉沉得像掉进井里,还细得跟琴弦似的。”他又让老周伸舌头,舌苔白得像铺了层薄霜,“平时是不是说话没力气?吃点凉的就胃胀?大便要么稀要么好几天不解?”
老周惊得眼睛都圆了:“您咋知道?昨儿吃了块冰镇西瓜,半夜就疼醒了!”
“您这病啊,根儿不在腿上,”岐大夫倒了杯温水,“就像家里的暖气管道,要是锅炉房没火了,再粗的管子也热不起来。您这脾胃就跟那锅炉房似的,火力不足了。”
他从书架上拿下本线装书,翻到泛黄的一页:“《黄帝内经》说‘脾主四肢’,您看这小腿,离心脏最远,脾胃阳气送不到,自然跟冰窖似的。之前吃解表药,就像把家里的门全打开,本来就不够的阳气全跑光了,能不更虚吗?”
【第三章:厨房里的“元气汤”】
老周听得直点头:“那我这腿……”
“别急,”岐大夫拿起毛笔在药方纸上沙沙写着,“先给您开三副‘温中散寒汤’。黄芪得用蜜炙的,就像给漏气的轮胎打气;人参切片炖,是给您这‘发动机’加高级机油;当归要选甘肃的,养血就像给管道除锈;木香嘛,是打开您肚子里‘阀门’的钥匙。”
他指着药方上的草豆蔻:“这个得后下,就像炒菜最后撒葱花,香味才足。生姜要带皮,温而不燥,益智仁得捣碎,药效才能出来。对了,熬药的时候加三颗大枣,甘甜入脾,就当给脾胃‘喂糖’。”
“岐大夫,我看您这方子里没几味药是治腿的呀?”老周瞅着药方疑惑。
“您瞧这灶台上的水壶,”岐大夫指了指墙角的铜壶,“壶嘴冒不冒热气,关键在底下的火。我给您补的是脾胃的阳气,阳气足了,就像火大了,热气自然能顺着管道跑到手脚。《脾胃论》里说‘甘温能除大热’,这大热不是发烧,是阳气虚了以后,身体虚火上浮的假象。”
正说着,里间传来药罐沸腾的咕嘟声,混着黄芪和当归的香气,把老周胃里的馋虫都勾起来了。他突然想起什么:“岐大夫,我这都三天没大便了,要不要加点泻药?”
“使不得!”岐大夫赶紧摆手,“您这是脾胃阳气不足,就像锅里的水不够,火也不旺,饭自然煮不熟。张仲景说‘大便硬,不可攻之’,得用蜜导法,就像给干涩的锁眼涂点润滑油。”他从抽屉里拿出个小瓷罐,“回去把蜂蜜熬到起丝,搓成手指粗的条,睡前用这个……”
老周听得直乐:“您这法子真新鲜,比开塞露温和多了。”
【第四章:一碗汤的“蝴蝶效应”】
头服药熬好时,老周正对着电脑开视频会议。秘书小张端着药碗进来,一股子暖香顿时驱散了会议室的冷气。“周总,您这药味……咋跟我奶奶熬的鸡汤似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