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巷陌深处岐仁堂
申城入夏,梅雨季刚过,空气里还带着些黏腻的湿热。老城厢深处,一条青石板巷弄拐个弯,便能看见“岐仁堂”的金字匾额,被岁月磨得有些温润的木柱旁,挂着两串晒干的艾草,飘着淡淡的药香。堂内光线柔和,紫檀木的药柜上百十个抽屉错落有致,铜拉手在晨光里泛着暖光,墙面上悬着幅隶书横批“大医精诚”,两侧对联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巳时刚过,堂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伴着一阵略显犹豫的咳嗽。正在案头批注医书的岐大夫抬眼望去,见门口站着位年轻女子,约莫二十七八岁年纪,穿件浅蓝碎花连衣裙,脸色有些苍白,眉宇间带着愁绪,正是住在附近小区的林小姐。
“岐大夫,打扰您了。”林小姐声音不大,带着点疲惫。
“林小姐请坐,可是身体又不适了?”岐大夫起身让座,指了指对面的梨花木椅,语气温和。他年近半百,面容清癯,双目炯炯,穿一身浅灰棉麻长衫,自有一股沉静之气。
林小姐坐下,双手交握放在膝上,轻声道:“是啊,大夫,我这肠胃向来不好,最近又添了新毛病……便血了,心里慌得很,特来请您瞧瞧。”
第一章:问诊细察症候端
岐大夫颔首,取过脉枕:“莫慌,先让我看看脉象。”他伸出三指,轻轻搭在林小姐右手寸口脉上,闭目凝神片刻,又换了左手,随后松开手,温和问道:“便血之事,是何时开始的?可曾有何诱因?”
林小姐低头想了想:“大概有半个多月了吧。起初是大便干燥,解的时候有点费劲,擦的时候纸上见了点红,我以为是上火,没太在意。后来就不对劲了,有时候是便前出血,有时候是便后滴下来,血色……有时候鲜红,有时候又有点暗红,沾在大便上或者便池里。大便也奇怪,开头干得像羊屎蛋,后面又变得稀软,有时候干脆就是溏便,一天要去两三次厕所,肚子里老是隐隐作胀,不太舒服。”
她说着,脸颊微微泛红,显是有些不好意思。岐大夫面色如常,继续问道:“饮食可规律?平时喜欢吃些什么?可有熬夜或情绪不畅的时候?”
“唉,大夫您是知道的,我在广告公司上班,加班是常事,饮食哪有什么规律,外卖吃得多,生冷辛辣的也没少碰。最近项目忙,熬夜了几次,心里也总是烦躁,睡不踏实。”林小姐叹了口气,“肚子不舒服的时候,揉揉按按能稍微好点,就是老觉得没什么力气,说话都懒得大声。”
岐大夫点点头:“来,把舌头伸出来我看看。”
林小姐依言伸舌,只见舌质颜色偏淡红,质地显得嫩软,舌面湿润,水液较多。舌中部有一条明显的竖向裂纹,又深又宽,像是土地干涸的裂痕,而舌体两侧靠近边缘的地方,明显比中间低陷,形成两道浅浅的沟,反倒是舌中部显得有些隆起,如同山丘。
“嗯,舌象已明。”岐大夫示意她收回舌头,“平日里可有手脚发凉、怕冷的感觉?月经量如何,色质可正常?”
“手脚倒是不怎么冷,就是有时候觉得身上没什么热气。月经量还行,就是颜色有时候偏暗,有少量血块。”林小姐仔细回想道。
第二章:岐黄妙理析病机
堂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岐大夫手指轻叩着案头,目光落在窗外那株老槐树的新叶上,缓缓开口:“林小姐,你这便血之症,中医谓之‘下血’,《金匮要略》里分‘远血’与‘近血’,你这便后出血,血色有鲜有暗,需细细辨之。但究其根本,病位虽在肠腑,病根却在脾胃,兼及肝脾失调。”
他见林小姐面露疑惑,便换了更通俗的说法:“人身上的脾胃,就好比那田间的磨盘,负责运化水谷精微,把吃进去的东西化成气血津液,供养全身。你的舌象,中部属脾胃,舌质嫩淡,是脾虚气弱之象;舌面湿润,说明体内有湿浊;那道深裂纹,如同土地失于濡养而开裂,是脾气不足,津液不能上荣舌面所致;舌两侧属肝,边缘凹陷,中部隆起,恰似土虚而木乘,肝气不舒,横逆犯脾之象。”
“您是说,我这病跟脾胃虚弱、肝气不舒有关?”林小姐若有所思。
“正是。”岐大夫端起桌上的青瓷茶杯,呷了口清茶,“你看你大便先干后溏,此乃脾虚之典型——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弱,不能升清降浊,清阳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便结,故成‘初硬后溏’之象。《脾胃论》言:‘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你长期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又兼情志不舒,肝郁则克脾土,脾虚则湿内生,湿浊阻滞肠道,气血运行不畅,日久便生瘀热。”
“那便血又是怎么回事呢?有时候红有时候暗,看得我心惊胆战。”林小姐追问。
“这便要说到‘血不循经’了。”岐大夫放下茶杯,语气郑重,“《黄帝内经》云:‘脾统血,肝藏血。’脾气充足,方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肝气条达,方能藏血而不妄行。今你脾虚气弱,统血无力,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兼之肠道湿浊瘀热内蕴,灼伤血络,血溢脉外,故成下血之症。血色鲜红,多为近血,病在大肠,有热象;血色暗红,多为血行不畅,兼有瘀滞。两者并见,正是脾虚为本,湿瘀热为标的表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