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苏星晚轻轻按住她微微颤抖、紧绷如石的肩膀,“看着我,小雨。”她的声音不高,却有种奇异的穿透力,将小雨从自我厌弃的漩涡中暂时拉出,“不是你的手指不够快,是你的心太急了。你在害怕,害怕出错,害怕辜负这份信任。”她坐到旁边的琴凳上,手指在低音区沉稳地按下几个浑厚的、如同大地般坚实可靠的和弦,“听这个,稳住。把这段拆解开来,一小节一小节地吃透它。想象每一组音符都有自己的呼吸和生命,像走路一样,一步一步,稳稳地来。忘掉舞台,忘掉观众,此刻这里只有你,和这架信任你的琴。”
苏星晚的指尖在琴键上清晰而从容地示范着,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笃定。她刻意放慢了速度,右手旋律线的每一次起伏、每一次转折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左手的和弦低音如同沉稳的心跳,稳稳地托住上方的流动。她边弹边低语:“看,右手这里,像风掠过帆面,是向上扬的,指尖要轻快,但每个音都要清晰。左手这里,低音要沉下去,像船的龙骨扎进水里,中声部像波浪的涌动,指尖要柔和连贯……”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定力量。林小雨看着学姐在灯光下专注而沉静的侧脸,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汲取了某种力量,重新将手指放回琴键。这一次,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但奇迹般地,每一个音符都像被赋予了重量,前所未有的清晰、饱满、落地生根。一遍,两遍……指尖的僵硬感如同冰雪消融般褪去,旋律开始连贯地流淌出来,一种内在的、源于理解与掌控的力量感,在流淌的音符间悄然生长。她不再仅仅是敲击琴键,而是在用指尖触摸音乐流动的脉搏。
时光荏苒,数日转瞬即逝,林小雨的进步可谓是有目共睹。在这段时间里,她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汗水,终于迎来了令人期待的时刻。
当《破晓的帆》最后一个饱满的音符在排练室里稳稳落下,那美妙的旋律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余音缭绕,久久不散。林小雨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了苏星晚身上。她的脸上,原本的紧张与胆怯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汗水洗净后的、属于勇者的亮光。
那是一种怎样的光芒呢?就像是初试啼声的幼鹰,虽然羽翼未丰,但已经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它振翅高飞,向着广阔的天空翱翔,毫不畏惧未知的挑战和困难。
此时此刻的林小雨,宛如那只勇敢的幼鹰,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展现出了无限的潜力和可能。
而窗外,暮色四合,夜幕渐渐笼罩了整个城市。然而,排练室里的灯光却显得格外明亮,照亮了林小雨前行的道路,也见证了她成长的足迹。
与此同时,顾沉舟在异国的征程也迎来了高光时刻。他凭借扎实深厚的专业积累和锐利独到的见解,在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锋芒毕露。站在宽阔的讲台上,投影屏幕的光映着他轮廓分明的脸,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和许多只在顶级期刊上见过的学界泰斗的名字牌。他用流利而精准的语言,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构建的“动态阈值优化模型”,逻辑环环相扣,引用的数据扎实有力,屏幕上简洁而充满美感的公式和图表如同无声的宣言。
提问环节,一位以眼光犀利、提问严苛着称的权威教授推了推眼镜,抛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直指模型在极端数据噪声下的稳定性缺陷。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聚焦在顾沉舟身上。他并未慌乱,甚至没有立刻翻动讲稿,只是微微颔首,沉稳地回应:“感谢您深刻的问题。这正是我们模型设计时重点考量的边界之一。”他快速调出另一组精心准备的模拟数据和对比图表,“您所提到的极端噪声场景,我们将其定义为‘信息熵值大于特定阈值的高维混沌干扰’。传统模型在此类场景下性能确实会急剧退化,如同在风暴中失去舵的船。而我们的模型,引入了自适应阈值调整机制……”
他侃侃而谈,逻辑严密,语速平稳,甚至敏锐地捕捉到对方思路中一个隐含的边界条件疏漏,并清晰地指正出来:“您提出的解决方案B,其核心假设要求数据噪声的协方差矩阵必须满足特定正定性条件,这在现实世界的混沌干扰中往往是无法保证的。”那位教授闻言,先是眉头紧锁,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赞许,最终缓缓点了点头。报告结束的瞬间,会场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掌声自发地响起,由疏到密,最终汇成一片真诚的认可。会后,项目组的负责人安德森教授主动走过来,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镜片后的蓝眼睛里满是毫不掩饰的赞许:“顾,非常精彩!你对计算复杂度的平衡处理,简直是个天才的构想!这份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期待它在项目中的表现!”
夜深人静,异国都市的灯火之河在窗外无声流淌。他坐在书桌前,将研讨会上那份承载着荣誉的PPT和安德森教授热情洋溢的评价邮件截图,一并发送给苏星晚。敲下文字时,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疲惫被兴奋点亮:“星晚,今天的‘战斗’结束了,结果还不赖。教授夸我的模型像瑞士军刀,小巧但足够锋利,能切开难题的硬壳。你呢?你的《光尘》,一定也在排练的熔炉里被打磨得更耀眼了吧?真想能立刻飞回去,亲耳听听它振翅高飞的声音。”他将自己在陌生土地上收获的果实,跨越山海,分享给远方的她,如同投递一束穿越黑暗的光,只为照亮彼此前行的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