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各自的忙碌与绵长的思念中静静流淌。苏星晚的排练常常持续到星斗满天。她裹紧外套走出寂静的教学楼,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深秋特有的凛冽。校园小径上,路灯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习惯性地摸出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一条新消息往往刚好跳出——有时是顾沉舟发来的一张照片:异国清晨清冽的阳光穿透实验室高窗的窗棂,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长长的金色光带,光带边缘,一只印着大学logo的咖啡杯还氤氲着热气;有时只是一句简短的问候:“刚出实验室,天快亮了。你那边,该说晚安了?” 偶尔,也会有一张他书桌的随手拍,摊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推导,角落却压着一小块从家乡带来的、印着青花瓷纹样的杯垫,像一个小小的、沉默的坐标。
十二小时的时差,像一条首尾相衔的衔尾蛇,奇妙地让他们分享着彼此完整的昼夜轮回。无形的网络信号如同坚韧的脐带,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跨越重洋的力量与慰藉,维系着两颗相隔万里却始终同频跳动、紧紧相依的心。苏星晚会在排练的间隙,戴上耳机,一遍遍聆听顾沉舟发来的、他所在城市某个街角清晨的鸟鸣;而顾沉舟,则会在异国的深夜,将苏星晚偶尔分享的、一段《光尘》在排练室里的粗糙录音小样,设置为单曲循环,让那带着思念与倔强的旋律,陪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伏案攻坚的长夜。
在彼此目光的守望与支撑下,他们各自在学业的高峰上不断向上攀援。音乐社的演出之夜座无虚席。舞台灯光亮起,如同星河倾泻。当《光尘》最后一个音符在灯火辉煌的舞台上铿锵落下,余音如羽翼般在寂静的空气中缓缓收拢,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旋律,从深秋枯坐琴房的孤寂中萌芽,在思念的土壤里挣扎生长,最终在舞台上绽放出尘埃升腾、汇聚成光的璀璨力量。聚光灯下,林小雨站起身,脸上不再是瑟缩,汗水浸湿了她额前的刘海,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她的眼神明亮而坚定,如同珍珠终于挣脱了蚌壳的束缚,第一次向世界展露温润而自信的光芒。她与主唱陈嘉相视一笑,那份共同跨越难关后的默契与释然,无需言语。
而在大洋彼岸的深夜,顾沉舟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着。电脑屏幕上弹出一封加粗字体的正式通知邮件。他凝神细看,嘴角缓缓扬起一个笃定的弧度。那份凝聚着心血的“动态阈值优化模型”,被正式采纳进实验室的核心研究项目“深蓝探针”。他的名字,也首次印在了那份分量沉甸的、即将提交给国际权威期刊的学术报告署名栏的最前端——顾沉舟。他拿起手机,对着屏幕上的署名位置,轻轻按下了拍摄键。窗外,异国的城市灯火依旧璀璨,如同倒悬的星河,而此刻,他心中最想与之分享这片星光的,只有大洋彼岸那个同样在深夜里跋涉、并终于让尘埃发光的身影。
苏星晚的指尖轻轻拂过书桌日历上那个被红笔反复圈出的日期——顾沉舟归航的倒计时终点。每撕掉一页薄薄的日历,那个鲜红的圆圈就离指尖更近一些,带着迫近的温度。她心底的期待如同不断充气的气球,鼓胀着甜蜜的憧憬。她开始下意识地留意唱片店里那些他可能喜欢的古典乐章,悄悄在手机里收藏下新发现的、氛围安静适合倾谈的小餐馆。甚至路过男装店的橱窗,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被一件深灰色的羊绒毛衣吸引——想象着他挺拔的身形穿上它,该是多么温润而好看。她开始更认真地记录排练的日常,手机相册里多了许多片段:林小雨终于流畅弹下《破晓的帆》关键段落时,侧脸上专注而闪亮的神情;陈嘉在合练时,闭上眼沉浸于歌声中那微微扬起的下颌线;灯光师调试时,舞台上方洒落的、如同碎钻般的光尘……这些细碎的瞬间,都被她小心收集,像准备一份跨越重洋的、关于等待与成长的礼物。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已被对重逢的甜蜜想象悄然填满。
然而,生活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在那平静的水面之下,却隐藏着无数暗涌的潜流。这些潜流或急或缓,或大或小,它们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涌动,却往往能在瞬间掀起惊涛骇浪。
而她,正如同那河中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对这潜藏的危险浑然不觉。就在顾沉舟即将踏上归途之时,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漩涡,宛如一头凶猛的巨兽,正挟带着无尽的未知风暴,在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悄然向她席卷而来……
那是一个排练间隙的短暂下午,难得的秋阳透过高窗,在琴房地板上投下斜斜的、温暖的光柱,光柱里细小的尘埃如同金色的精灵在飞舞。刚刚结束《光尘》的合练,效果出奇地好,成员们脸上都带着轻松的笑意,三三两两地离开去短暂休息。苏星晚独自留在琴房,对着乐谱,用一支红蓝铅笔做着最后的细节标注,阳光落在她低垂的睫毛上,投下小片温柔的阴影。手机在黝黑的琴盖上震动起来,嗡嗡声在骤然安静的琴房里显得格外清晰。屏幕上闪烁的名字——“沈阿姨”,让她紧绷了一上午的神经瞬间放松,嘴角自然地上扬。沈阿姨是母亲最亲近的闺蜜,看着她长大,性格开朗爽利,电话里常是带着笑的关切。她擦掉指尖因练习而渗出的薄汗,带着轻松的笑意接通电话:“喂,沈阿姨?今天怎么有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