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门武术风格内敛,形成于明末。现任掌门人王隐常年身着玄色劲装,神出鬼没,江湖传言他能在十步之内取人暗器于无形。王隐出身暗器世家,自小在机关遍布的老宅中修习闭手拳和袖里乾坤。他的“闭手拳”讲究以静制动,曾在一场夜间刺杀中,仅凭单手格挡便化解了刺客的十二枚透骨钉,反手甩出的铁蒺藜更是精准命中对方穴位。为了培养新一代传人,王隐在武馆地下设立了暗室训练场,里面布满翻转地板、移动靶位等机关。弟子们需在黑暗中凭借听觉和直觉应对突袭,通过重重考验者,才能习得杜门真传。尽管行事低调,但每当巴蜀武林遭遇外敌挑衅,王隐总会带着弟子暗中相助,留下一段段“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佳话。
化门由古之园拳演变而来,形成于光绪初年。掌门人林婉儿一袭月白色练功服,长发高束,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她七岁开始习练化门缠丝拳,将川剧水袖的柔美融入拳法,独创“蝶影十八式”。林婉儿不仅武艺高强,还擅长诗词书画,她在武馆内开辟“化境斋”,将《庄子》名句与武术招式结合教学。比如讲解“相忘于江湖”时,便演示借力打力的技巧。某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林婉儿带领弟子表演“水墨缠丝拳”,她们身着素色长衫,在宣纸上边打拳边作画,招式收放间,一幅幅山水花鸟跃然纸上,让外国友人惊叹不已。她还与时尚设计师合作,推出“化门武术风”汉服,将武术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让化门武术以时尚的姿态走向世界。
字门形成于嘉庆年间,掌门人唐忠林是位双鬓斑白的儒雅长者,左手握毛笔,右手执剑,真正将书法与武术融为一体。他独创的“永字八法拳”,将汉字笔画拆解为拳法:点如坠石(砸拳)、横如千里阵云(横扫)、竖如万岁枯藤(直刺)。唐忠林常在武馆的青石地面上,用蘸水大笔书写《兰亭序》,同时配合拳法演示,水迹未干时,一套拳法已行云流水般打完。他还发起“武墨同辉”活动,邀请书法名家与武术高手同台竞技,书法家用笔,武术家用拳,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在他的推动下,字门武馆不仅是习武之地,更成为了巴蜀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切磋。
会门形成于光绪初年,掌门人张玄常年身着道袍,腰间挂着铜铃,周身萦绕着神秘气息。他自幼痴迷于民间巫术与武术的融合,其“五雷掌”发招时掌心带起雷光,配合口中咒语,气势摄人;“隐身步”更是神出鬼没,曾在一场捉妖表演中,突然消失在众人眼前,又瞬间出现在屋顶。尽管会门武术充满神秘色彩,但张玄心怀苍生。某年巴蜀大旱,他带领弟子设坛祈雨,同时利用武术训练的体能,组织民众挖渠引水。在他的带领下,会门武馆虽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但在民间的威望却与日俱增,许多人遇到棘手之事,都会慕名前来寻求帮助。
最具代表性的峨眉派,在峨眉山麓与成都街巷都设有武馆。现任掌门周芷若年方三十,却已将峨眉武术的刚柔并济发挥到极致。她的“玉女剑法”轻盈飘逸,剑走偏锋,在月光下演练时,剑光如银河倾泻;“峨眉九阳功”更是内力深厚,能徒手劈开顽石。周芷若深知峨眉派作为名门大派的责任,她在峨眉山开办“女子武术学堂”,专门招收贫困家庭的女孩,不仅传授武艺,还教授文化知识。在她的带领下,峨眉派积极参与国际武术赛事,弟子们表演的“峨眉剑舞”将舞蹈与武术完美融合,配以古典音乐,在海外演出时场场爆满,让世界领略到峨眉武术的仙风道骨。
以刚烈勇猛着称的洪门,其武馆多隐匿于川渝的码头、市井之间。掌门人陈天霸身高近两米,满脸刀疤,不怒自威。他十岁进入洪门武馆,从打杂做起,凭借一身硬功夫成为掌门。陈天霸的“洪门虎拳”刚猛霸道,出拳带起的劲风甚至能吹灭蜡烛,他的“洪门棍法”更是横扫千军,曾在帮派纷争中,一棍打断对方帮主的佩刀。但陈天霸重情重义,洪门武馆常年开设“义庄”,收留无家可归的孩子,教他们习武谋生。他还将洪门武术与川剧变脸结合,创作出“武面”表演,在变脸瞬间施展武术招式,让观众大呼过瘾,既传承了洪门武术,又推广了川剧文化。
盘破门的武馆则多选址于地势开阔之处,以方便弟子练习腿法。掌门人周猛身材敦实,双腿粗壮如柱,走起路来地动山摇。他独创的“盘破门七步追魂腿”威震巴蜀,据说能在七步之内追上奔马,一脚踢碎青石。周猛的训练方式极为严苛,武馆后山的百级台阶,弟子们需负重踢腿上下,每天至少十趟。但他也有柔情的一面,每逢弟子生日,都会亲自下厨做一道拿手的川味红烧肉。在他的严格训练下,盘破门弟子在各类武术比赛中屡获腿法冠军,“盘破门的腿,赛过峨眉山的水”这句俗语也在巴蜀地区广为流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