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黄林派的武馆透着一股精巧,馆内的布局错落有致,设有许多用于贴身近战训练的模拟场景。掌门人孙巧儿身形娇小,却灵活如猫,她的“黄林截手”能在瞬间抓住对手破绽,“贴山靠”更是借力打力的绝技,曾在狭窄的巷战中,仅凭一记贴山靠,便将三个持刀歹徒撞翻在地。孙巧儿注重实战教学,武馆内模拟了茶楼、码头、市集等场景,让弟子在真实环境中练习。她还组建了女子保镖队,队员们个个身怀绝技,专为达官显贵保驾护航,成为巴蜀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门派传承:脉络交织的武林根系
巴蜀武术门派虽风格各异,但其传承脉络犹如盘根错节的古树,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彼此滋养,既有各自清晰的传承谱系,又在发展中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峨眉派作为巴蜀武术的重要根基,对诸多门派产生了深远影响。相传峨眉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司徒玄空在峨眉山模仿白猿的腾跃、击刺动作,创编出“白猿通臂拳”,奠定了峨眉武术“灵、巧、轻、快”的基础。唐宋时期,道姑、武尼加入峨眉武术的发展,将道家吐纳术、佛门禅修与武术融合,使峨眉武术兼具刚柔之美。
僧门作为峨眉武术“八叶”之一,其传承与峨眉派同源分流。早期僧门武僧多在峨眉山修行,借鉴峨眉派的刚柔并济理念,融入佛门禅意,逐渐形成“禅武合一”的独特风格。在传承上,僧门每代掌门皆需前往峨眉山金顶闭关三月,研习峨眉派古卷。古卷中详细记载着峨眉武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萌芽,到唐宋时期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鼎盛过程。掌门人们将峨眉武术的精髓与佛门功法相融合,再带回僧门武馆传授弟子。比如现任掌门慧空大师,在闭关期间从峨眉古卷中领悟到“以静制动”的真谛,将其融入僧门“金刚拳”中,使拳法刚猛中更添沉稳。
岳门武术虽以岳家拳为根基,但在巴蜀落地生根过程中,也吸纳了峨眉派的步法技巧。南宋时期岳飞蒙冤后,其部将牛皋的后人牛远流亡至巴蜀,在川北开设武馆传授岳家拳。到了明清时期,岳门第五代传人岳天啸与峨眉派高手云清道长结为好友。云清道长见岳家拳刚猛有余、灵活不足,便将峨眉派“灵蛇步”传授给岳天啸。岳天啸将其融入岳家拳的“锁喉枪”“连三拳”中,形成“刚中带巧”的新风格。如今岳门掌门李忠义家中,仍珍藏着一本泛黄的《峨眉岳武合璧谱》,谱中详细记录了岳天啸如何将“灵蛇步”的12种变化,与岳家枪的36式相互配合,形成全新的攻防体系。
赵门与杜门在传承中则呈现出“一明一暗”的互补关系。赵门形成于市井之间,招式大开大合;杜门风格内敛,擅长近身防御与暗器。据传两派创始人赵雄和杜隐本是师兄弟,同拜在峨眉派一位俗家弟子门下学艺。出师后,赵雄喜爱在热闹的码头、集市与人切磋,遂创立赵门;杜隐则性格沉稳,偏好研究机关暗器,于是成立杜门。但每逢巴蜀武林遭遇外敌,两派便会摒弃分歧,赵门弟子在前冲锋,以刚猛拳法压制对手,杜门弟子则伺机从侧方突袭,施展闭手拳和暗器。在清末抵御土匪侵扰时,赵门掌门赵震天与杜门掌门杜无咎共同制定战术。赵震天率领赵门弟子在正面与土匪激战,吸引火力;杜无咎则带领杜门弟子埋伏在暗处,待土匪疲惫时,突然发动暗器袭击,成功保卫了城镇。
化门、字门、会门在传承上则体现出文化与武术的深度融合。化门的缠丝拳与道家养生理念息息相关,其创始人周元化本是青城山道士,在研习峨眉武术的基础上,结合《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创编出以柔克刚的拳法。周元化在青城山隐居时,观察溪流绕石、藤蔓缠树的形态,将自然之理融入拳法,创造出“化门缠丝十八式”。字门武术的诞生更具文化特色,其先祖是一位痴迷书法的武举人吴文翰。吴文翰每日临摹颜真卿《颜勤礼碑》、王羲之《兰亭序》,忽有一日灵感突发,将颜真卿的雄浑笔意转化为拳法的刚劲,把王羲之的飘逸笔法融入招式的灵动,创造出独特的字门拳法体系。在字门传承中,弟子入门不仅要学习武术,更需每日练习书法两小时,从横竖撇捺的运笔中,领悟武术招式的神韵。会门武术的传承充满神秘色彩,其功法结合了巴蜀地区的巫术文化与峨眉派的内家功夫。会门的传承保留着古老的仪式,新掌门继任时,需在祖坛前进行“通神仪式”,由老掌门将象征传承的“五雷令牌”授予新掌门,同时传授只有掌门知晓的神秘咒语与内功心法,通过独特的师徒秘传方式,将神秘功法代代相传。
洪门与盘破门的传承则与巴蜀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洪门起源于反清复明时期,其初代掌门陈开山,本是重庆朝天门码头的搬运工,因不满清朝统治,召集码头兄弟成立洪门。他将码头搬运货物时的扛、抬、推等动作,融入武术招式,创造出洪门独特的“扛山拳”“推云掌”。盘破门发源于资中县罗泉镇,此地山路险峻,匪患频发,当地武人在防御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腿法为主的武术风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