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卦掌:灵动步伐演绎的武术传奇
八卦掌讲究“走为先”,通过不断变化的步伐迷惑对手,寻找进攻机会,动作灵活多变,刚柔并济。在四川简阳,八卦掌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简阳地处川中丘陵地带,山路崎岖,地形复杂,这种地理环境影响了八卦掌的发展,使其在步伐移动上更加敏捷快速,以适应山区复杂地形作战需求。
当地八卦掌传人结合地形特点,对传统八卦掌进行改良。他们在“游身八卦步”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急转、突停动作,使步伐更加灵活多变。在一处山间的空地上,简阳八卦掌的弟子们正在练习,他们沿着一个圆形路线快速移动,脚步轻盈,犹如狸猫一般。突然,一声口令响起,弟子们迅速改变方向,或左闪,或右避,同时配合着掌法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除了步伐,简阳八卦掌还融入当地农耕文化和生活习惯,如将收割稻谷时使用的镰刀技法巧妙融入八卦掌中,形成独特的攻击组合。他们的掌法中多了勾、割、带等动作,使招式更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较强实用价值。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简阳的武术爱好者积极探索八卦掌与现代搏击技术的融合。他们借鉴自由搏击、MMA等国际流行格斗理念,对八卦掌进行创新改良。在训练方式上引入科学化管理手段,采用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提高练习效率;在技巧运用上强调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注重爆发力和耐力的培养。为了推广八卦掌,他们还成立了八卦掌协会,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和比赛。在一次简阳市八卦掌比赛中,选手们在赛场上各展风采,有的选手以灵活的步伐不断游走,寻找对手破绽;有的选手则以刚猛的掌法主动进攻,将八卦掌的刚柔并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成都,程派八卦掌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众多武术爱好者。作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程派八卦掌不仅继承传统精髓,还融入地域特色与个人心得。其基本掌法包括按掌、托掌、撑掌、撞掌等,练习时注重内外兼修,强调“意、气、力”的合一。在成都的一个公园里,每天清晨都有一群程派八卦掌的习练者,他们身着宽松的练功服,沿着一个固定的路线行走,边走边变换掌法,动作舒缓却又暗藏劲力。然而,程派八卦掌也面临传承挑战,传承人多为老年人,普及推广力度有待加强。但随着武术爱好者的努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学习程派八卦掌。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在接触八卦掌后表示:“八卦掌的步伐和掌法非常有趣,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承人的努力下,程派八卦掌正以新的姿态走向大众,通过举办讲座、开设培训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拳种。
八、国标引领与赛事赋能:巴蜀拳术的标准化与竞技化之路
在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接轨的浪潮中,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依托国家标准的规范与地方赛事的推动,在巴蜀大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让古老拳术走向世界有了“通用语言”,而地方性赛事的蓬勃开展,则为武术传承注入竞技活力,二者共同构筑起巴蜀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新图景。
(一)国标拳术: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
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为推动武术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先后编制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个国家标准套路。这些国标套路以传统拳术为蓝本,融合竞技体育的评分标准,既保留武术神韵,又便于普及推广。在巴蜀地区,国标拳术的落地生根呈现出“传统与标准共生”的特色。
- 太极拳国标:从民间到赛场的蜕变
1956年,国家推出首套简化太极拳(24式),将复杂的传统招式简化,便于大众学习。在四川,这套国标太极拳迅速走进社区、学校与机关单位。成都市青羊区的“太极晨练团”每日清晨在浣花溪畔演练24式,动作整齐划一;四川大学体育课程中,国标42式太极拳成为必修内容,学生们通过标准化训练,不仅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技法,更理解了“虚领顶劲”“沉肩坠肘”的要领。
2012年起,四川省武术协会每年举办“国标太极拳锦标赛”,采用国际武术联合会(IWUF)评分体系,从动作规格、演练水平、创新难度等维度打分。选手们身着统一的太极服,在赛场上将“云手”“揽雀尾”等招式演绎得行云流水,竞技性与观赏性兼具。
- 形意拳、八卦掌的国标化探索
国家编制的形意拳、八卦掌国标套路更强调实战性与艺术性结合。在内江,马氏形意拳传承人将国标“五行连环拳”与传统形意拳融合教学,弟子们既要练习国标规定的“劈、崩、钻、炮、横”标准动作,也要掌握传统拳术中的“十二形”变化。而在简阳,八卦掌爱好者将国标套路中的“游身八卦掌”与地方特色的“镰刀式掌法”结合,创编出兼具规范性与地域特色的表演套路,在2023年全国武术之乡交流赛中获得创新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