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拳:从扬子江畔到巴山蜀水的柔和之美
曾经,四川的武术江湖中并没有太极拳的身影。直到1938年,杨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得意高足李雅轩入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李雅轩在成渝两地设场授徒,将杨氏太极拳舒展大方、大松大软、刚柔并济的特色展现给川人,一时间,太极拳在巴蜀大地声名鹊起。
李雅轩在蜀地近40年,追随者逾万。他不仅传授拳技,更传播太极文化,使太极拳深深扎根于四川。在成都的茶馆、公园,常常能看到人们在晨光中练习太极拳,一招一式尽显从容。李雅轩所传的太极拳,动作大开大合,注重以意导气,契合了四川人豁达豪爽的性格。他总结出“虚无的气势、神明的感应、莫测的变化”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为巴蜀太极爱好者指明了方向。
如今,太极拳在四川的发展更为蓬勃。2011年,李雅轩太极拳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都市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新加坡李雅轩太极拳学院、四川省武术协会李雅轩太极拳研究会相继成立。除了川渝地区,李雅轩太极拳的再传弟子还将其传播至山东、陕西、辽宁等地,乃至海外的新加坡、美国、韩国,习练者达数十万之众。
在泸州江阳区,自2019年启动“四川省老年人太极拳(剑)之乡”创建以来,太极拳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江阳区成立太极拳(剑)专委会,建成35个辅导站,15个街镇都成立了中老年人太极拳(剑)队,登记注册骨干队伍35支,下设133支太极拳(剑)队。常年参加太极拳(剑)健身锻炼的老年人约9000人,他们在公园、广场练习,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在成都,太极拳健身已成为时尚生活方式,习练人数达280万。从最初以老年人为主,到如今年轻人、小朋友甚至外国爱好者纷纷加入,太极拳的队伍日益壮大。2012年起,成都开展太极拳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等“七进”活动,还举办高规格国际太极大赛,让太极运动深入市民生活。在四川大学、成都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武术、太极拳双语教学点,吸引200多名国外留学生习练太极拳,他们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形意拳:刚劲与灵活的融合
形意拳作为中国内家拳三大拳种之一,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内江门派的形意拳起源于李洛能一脉,经刘奇兰、李存义、马玉堂、马元基传至刘俊阳先生时,已传承六代。刘俊阳早年在北京从军,师从马玉堂及马元基先生,并兼修八卦拳和太极拳。退伍回到内江后,他开始传授家乡弟子修炼形意拳,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内江马氏形意拳。
刘俊阳结合当代社会特点,以防卫、健身为出发点,将太极、八卦和传统形意拳融会贯通,提出新的习练观点。他教导弟子,形意拳虽以刚猛着称,但刚中需带柔,劲从内发。在他的武馆里,墙壁上挂着“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匾额,时刻提醒着弟子们形意拳的精髓。每天清晨,弟子们都会在武馆的庭院中练习“三体式”站桩,这是形意拳的基础功,通过长时间的站立,培养身体的稳定性和内劲。刘俊阳常常亲自示范,他身形挺拔,目光如炬,一站就是半小时,身上的肌肉线条紧绷却又不显僵硬,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在招式演练上,内江马氏形意拳注重模仿动物形态,如劈拳似斧、钻拳似电,动作刚猛利落,强调“一步打人”的实战效率。但与传统形意拳不同的是,刘俊阳融入了太极的圆转和八卦的灵活步法。他创编的“五行连环拳”,将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连贯起来,同时配合八卦掌的游身步法,使整套拳法在刚猛中又不失灵动。在一次武术交流会上,刘俊阳的得意弟子苏阳展示这套拳法,只见他身形矫健,出拳时虎虎生风,每一拳都带着破空之声,而在步法转换间,又犹如鬼魅般灵活,瞬间从对手的左侧闪到右侧,让观众们惊叹不已。
为了让形意拳更好地传承下去,刘俊阳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对于身体素质较好、力量较大的弟子,他会着重培养其拳法的刚猛,让他们练习石锁、沙包等增强力量;而对于身形较为灵活的弟子,则引导他们在步法和技巧上下功夫。他还经常组织弟子们进行实战模拟,模拟街头、巷战等不同场景,让弟子们在实践中体会形意拳的实战应用。在一次模拟对抗中,弟子伍保成面对身材高大的对手,巧妙地运用形意拳的“钻拳”,从对手的防守空隙中突破,一击即中,赢得了在场众人的掌声。
如今,内江马氏形意拳的第二代、第三代传人遍布全国,苏阳、宋文濂等弟子在省内外、东南亚等地都有重要影响。他们通过举办武术培训班、参加各类武术赛事等方式,推广内江马氏形意拳。在四川省武术锦标赛上,内江马氏形意拳的选手们凭借刚劲有力的拳法和灵活多变的身法,多次获得优异成绩。他们还将形意拳与现代健身理念相结合,推出适合大众练习的形意健身操,在社区、学校广泛推广。在一所小学里,孩子们整齐地练习着形意健身操,一招一式虽然稚嫩,但充满了活力,形意拳的种子在新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