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染汉韵·鼎聚民气
第一幕:晨光穿巷,宫束班开活
时:西汉·未央三年 暮春 辰时
地:长安城南·民巷绣坊(木架上悬着半幅未完工的云纹锦,墙角陶瓮插着新采的棣棠花,空气中飘着丝线与浆糊的淡香)
【幕启时,绣针“嗒嗒”敲着竹绷的声响先入,接着是此起彼伏的笑闹。五个穿着粗布襦裙的姑娘围着一张大木桌,桌上摊着素白绢布与五彩丝线,为首的青衣女子正把一枚错金铜针往发间蹭了蹭】
阿绣(手捏针尾往绢布上扎,线头却“啪”地崩开,自己先笑出一口白牙):哎哟!这蚕丝线比我家那只调皮的猫还难驯,昨儿刚浸的米汤浆,今早就敢跟我耍脾气!
春桃(嘴里叼着三缕丝线,含混不清地凑过来,指尖戳了戳绢布上歪歪扭扭的轮廓):阿绣姐,你这画的是长寿绣里的“茱萸纹”?我瞅着倒像巷口王婆家晒的腌萝卜干,圆滚滚的还带个尖儿!
【众人“哄”地笑开,春桃嘴里的丝线掉了两根在衣襟上,她慌忙去捡,却差点把桌上的染料碟碰翻。穿褐衣的阿枣眼疾手快扶住碟子,指尖沾了点朱红颜料,趁春桃不注意往她脸颊上抹了道印子】
阿枣(憋着笑,指了指春桃的脸):这下好了,咱们班多了个“红脸寿星”,绣出来的长寿绣保管更灵验!
春桃(摸着脸摸到一手红,急得要去挠阿枣,却被坐在最边上的阿柿拽住了衣角):阿柿你别拦着!我非让她也尝尝“红脸”的滋味不可!
阿柿(声音软乎乎的,手里还捏着根刚理好的金线):别闹啦,张婆婆昨儿还说,这长寿绣是要送进民间祠堂的,要是误了工期,咱们可就成了“憨货”了。
【这话一出,闹着的几人都停了手。阿绣清了清嗓子,把绢布往中间挪了挪,指着上面画好的纹样】
阿绣:阿柿说得对。咱们宫束班虽说是宫里派来传手艺的,可这长寿绣的根在民间——你看这茱萸纹,是百姓用来驱邪的;这云纹,是盼着风调雨顺的;还有这寿桃,是想让家里老人长长久久的。咱们得把这些心意都绣进去,才不算白当这个“绣工”。
春桃(摸了摸脸上的红印,又笑了):那我这“红脸”也算是为长寿绣添彩了!我今儿就把这茱萸纹绣得比巷口王婆家的萝卜干还精神!
【众人又笑起来,这次的笑声里多了些认真。阳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绢布上,五彩的丝线在姑娘们的指尖穿梭,偶尔有针脚歪了,便互相打趣着修正,绣坊里的“嗒嗒”声,渐渐和着笑声,织成了一段软乎乎的晨光。】
第二幕:暮色拢坊,绣纹藏意
时:三日后 黄昏
地:同绣坊(桌上的绢布已绣出大半,茱萸纹缀着金线,寿桃染着淡粉,云纹绕着银线,墙角的棣棠花谢了,换了束新采的蔷薇)
【阿绣正对着最后一片云纹发愁,针脚总觉得少了点灵气。春桃凑过来,手里拿着个刚从巷口买的糖糕,掰了一块递给她】
春桃(咬着糖糕,含糊道):阿绣姐,你看你绣的云纹,太规整了,像宫里画的图样,少了点民间的活气。昨儿我去买糖糕,看见巷口的老槐树被风吹得晃,那云就跟着树影动,一会儿像兔子,一会儿像棉絮,多自在啊!
阿绣(咬了口糖糕,眼睛亮了):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是了!我总想着要“规整”,却忘了百姓看的云,本就不是宫里那样方方正正的。你帮我递根银线,我重新绣这几针!
【阿枣和阿柿正对着寿桃的颜色讨论。阿枣觉得粉色太浅,显不出寿桃的饱满;阿柿却觉得深了会像熟透的杏子,少了些清爽】
阿柿(指尖蘸了点淡粉染料,往绢布边角试了试):我昨儿去祠堂看了,供桌上的寿桃馒头,就是这样淡淡的粉,上面还撒了点碎芝麻,像沾了露水。咱们要是在寿桃尖上绣几缕浅黄丝线,会不会像馒头刚蒸好时的热气?
阿枣(眼睛一瞪,拍了下手):憨丫头,你这脑子咋这么灵!我娘蒸寿桃馒头时,就喜欢在尖上抹点蛋黄液,蒸出来金闪闪的,看着就喜庆!咱们就这么绣!
【几人忙着调整绣法,窗外的天渐渐暗下来。阿绣点了盏油灯,昏黄的光落在绢布上,绣好的纹样像是活了过来——茱萸纹的金线在灯下泛着暖光,寿桃的粉里透着润,云纹的银线像真的飘在风里。突然,春桃“呀”了一声,指着绢布角落】
春桃:你们看!咱们绣的纹样拼在一块儿,像不像咱们巷子里的模样?这茱萸纹是王婆家的篱笆,这云纹是老槐树的影子,这寿桃……就是李阿婆卖的寿桃馒头!
【众人凑近一看,还真有几分像。阿绣忍不住笑了,指尖轻轻抚过绢布】
“咱们这哪是绣长寿绣啊,是把这民巷的日子,都绣进去了。张婆婆说这绣品能聚气运,我看啊,这气运不是别的,就是咱们老百姓过日子的盼头——盼着老人安康,盼着风调雨顺,盼着日子像这绣纹一样,热热闹闹、满满当当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