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纹凝鼎
第一幕:宫束班的晨光
时间:西汉·建元三年,暮春辰时
地点:长安城西市旁,宫束班绣坊
人物:
- 老班主(年近六旬,左手食指缺半截,绣针别在发髻上)
- 阿桃(十七岁,扎双丫髻,袖口沾着靛蓝染料)
- 石头(十六岁,唯一的男绣工,手指粗却稳,总被阿桃笑“手比绣绷还硬”)
- 春姐(二十岁,眉眼细,绣线理得比头发还顺)
- 小荷(十五岁,总把绣错的纹样藏在围裙兜里)
(幕启时,绣坊的木窗敞着,晨光裹着槐花香飘进来。二十来个绣架摆得整整齐齐,阿桃正趴在最前排的绣架上笑,手里的针还悬在素绢上)
阿桃:(戳了戳旁边石头的胳膊)你看你绣的茱萸瓣!跟被耗子啃了似的,老班主要是看见,保准又要拿戒尺敲你手背。
石头:(脸一红,赶紧把绣绷往怀里缩了缩)我、我这是故意留的“活气”!你看老班主昨天教的,茱萸要带点歪扭才像长在枝上的,哪像你绣的,整整齐齐跟刻出来的似的。
春姐:(手里的线梭子转得飞快,头也不抬)俩憨货别吵了,老班主今早说要验咱们的“茱萸纹小样”,谁要是还绣错瓣数,就得去洗那一大盆染布的水。
(小荷突然“呀”了一声,手忙脚乱地把绣绷往身后藏。老班主正好从里屋走出来,手里端着一个木盘,盘里放着几片晒干的茱萸叶)
老班主:(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小荷身上)小荷,把你的绣绷拿出来我瞧瞧。
(小荷磨磨蹭蹭地递过去,素绢上的茱萸纹少了一瓣,针脚还歪歪扭扭。阿桃想替她说话,刚张了嘴就被春姐用眼神制止了)
老班主:(指着晒干的茱萸叶)咱们宫束班做绣活,讲究“见物绣物”。这茱萸是驱邪纳福的物件,皇家祭典上的旌旗要绣它,百姓家的枕巾也爱绣它,可你们看看,这少一瓣、歪一线的,传出去人家还当咱们宫束班是“糊弄班”。
石头:(突然站起来)班主,我知道错了!今天我多绣三个小样,保证每个瓣数都对,针脚也齐!
(阿桃跟着点头,小荷也红着眼眶说“我也补”。老班主看着这群半大的孩子,嘴角慢慢翘起来,把木盘往桌上一放)
老班主:行了,知道错就好。今天给你们说个正经事——京兆尹府昨天派人来,说要咱们绣一幅“百株茱萸图”,用来衬那尊刚从民间寻回来的“大禹九鼎”残器。这活要是做好了,咱们宫束班往后在长安城里,就没人敢小瞧了。
(众人都愣住了,阿桃先反应过来,蹦着喊“真的吗”,石头攥着绣针的手都在抖,小荷赶紧把刚才绣错的小样叠好,小声说“我一定好好绣”)
第二幕:绣架旁的烟火气
时间:十日后,午后
地点:宫束班绣坊(中间摆了一张大绣桌,铺着丈余长的素绢,上面已经绣出了十几株茱萸)
人物:老班主、阿桃、石头、春姐、小荷、来送点心的王大娘(隔壁馒头铺的老板娘)
(绣坊里静悄悄的,只有针线穿过绢布的“沙沙”声。阿桃绣得额角冒了汗,时不时用手背擦一下,石头坐在她对面,手里的线换得飞快,粗手指捏着细针,居然比阿桃还稳)
阿桃:(绣完一株茱萸,伸了个懒腰)可算绣完这株了!石头,你快看看我这花瓣的弧度,是不是比上次好多了?
(石头凑过去,认真看了看,点头说“比上次齐多了,就是这片叶子的针脚还能再密点”。春姐正在给绢布上的茱萸绣“露珠”,用的是极细的银线,阳光一照,真像沾了光)
小荷:(手里拿着线轴,纠结地看着绢布)春姐,你说这茱萸的枝干用深褐色还是赭石色啊?我怕深了显闷,浅了又不显眼。
春姐:(放下针,拿过两个线轴在绢布旁比了比)你看,咱们这绢是米白色的,用赭石色打底,再在枝干顶端加几缕深褐色的细线,就像树皮的纹理,这样既不闷,又能显出枝干的劲来。
(老班主从外面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布包,刚进门就被阿桃围住了)
阿桃:班主,您去京兆尹府问了吗?那九鼎残器到底长啥样啊?是不是金闪闪的,上面还刻着龙?
老班主:(笑着把布包打开,里面是几个刚买的胡饼)别瞎猜,那残器是青铜的,上面刻着水纹,听说当年大禹铸九鼎,就是为了镇住天下的水患,后来战乱丢了,这几年才从民间的一个老祠堂里找回来。咱们的茱萸图,就是要衬得它有“聚气”的样子。
(王大娘端着一笼热馒头走进来,香味瞬间飘满绣坊。她把蒸笼往桌上一放,笑着说“知道你们这群孩子绣活累,特意多蒸了两笼红糖馒头”)
石头:(眼睛一亮,刚要伸手就被阿桃拍了回去)洗手!老班主说过,绣活前要洗手,吃馒头前更要洗!
(众人都笑了,老班主也跟着乐,看着阿桃推着石头去洗手,小荷小心翼翼地拿了个馒头递给春姐,心里忽然软下来——这群孩子,以前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家里穷送过来的,刚来时连针都拿不稳,现在却能一起扛下这么大的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