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门奇缘:宫束班点醒钟繇
人物表
- 钟繇:字元常,时任曹魏尚书郎,痴迷书法却陷瓶颈,性格执拗略带急躁
- 老木:宫束班班主,年近六旬,精通木作、漆艺,沉稳睿智,善从工艺悟道理
- 阿石:宫束班工匠,二十余岁,擅长石雕,性格爽朗,爱开玩笑
- 阿竹:宫束班工匠,十八九岁,擅长竹编,心思细腻,观察力强
- 店小二:客栈伙计,机灵善谈
- 路人甲、乙:许昌街头百姓
第一幕:许昌客栈遇困局
【时间】建安十三年秋,午后
【地点】许昌城南“悦来客栈”二楼雅间
【场景】雅间窗明几净,桌上摆着笔墨纸砚,宣纸散落数张,皆为钟繇练字之作。钟繇身着青色官袍,鬓角微霜,手持毛笔皱眉而立,时而提笔欲写,时而摇头放下,神色焦躁。店小二端着一壶热茶推门而入。
店小二:(躬身笑着)钟大人,您要的碧螺春沏好了,您这练字都练一下午了,歇会儿喝口茶解解乏呗?
钟繇:(摆摆手,目光仍停留在宣纸上)放下吧。你看我这字,笔画总觉僵硬,结构也欠些神韵,练了数月竟无寸进,实在可恼!
店小二:(凑到桌边看了看)大人您这字已经够好的了,上次我家掌柜请您题“悦来客栈”四个字,来往客人都说跟京城大书法家写的一样!
钟繇:(苦笑)那是他们不懂。书法之道,贵在气韵生动,我这字徒有其形,无其魂啊。前日与德升先生(刘德升)论书,他说我过于执着技法,反倒落了下乘,可我实在不知该如何突破……
【此时,楼下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夹杂着“这木胎打磨得真光滑”“竹丝编的花纹得再密些”的对话。钟繇闻声皱眉,朝窗外望去。】
店小二:(顺着钟繇的目光往下看)哦,大人,这是宫束班的工匠们,他们是咱们许昌有名的手艺人班子,木作、石雕、竹编样样精通,前阵子还帮将军府做了套雕花屏风呢!
钟繇:(若有所思)宫束班?我倒听过他们的名声,说他们做活讲究“心手合一”。也罢,反正练字无果,不如下去看看,或许能散散心。
第二幕:工坊观艺生疑惑
【时间】同日傍晚
【地点】许昌城西宫束班工坊
【场景】工坊宽敞明亮,左侧木作区,老木正手持砂纸打磨一块木胎,木屑细细飘落;中间石雕区,阿石光着膀子,手持刻刀在青石上雕琢,石屑飞溅;右侧竹编区,阿竹坐在竹筐旁,手指翻飞,竹丝在她手中逐渐织成花纹。工坊角落堆着成品:雕花木盒、石雕摆件、竹编提篮,件件工艺精湛。钟繇身着便服,站在工坊门口,眼神中带着好奇。
阿石:(瞥见钟繇,放下刻刀抹了把汗)这位先生看着面生,是来定制物件的吗?
老木:(停下手中活计,抬头看向钟繇,拱手行礼)这位先生有礼,老朽是宫束班班主老木,不知先生有何指教?
钟繇:(拱手回礼)在下钟元常,听闻宫束班工艺精湛,今日路过,特来拜访,想看看各位的手艺,还望勿怪。
老木:(笑着摆手)钟大人?久仰大名!大人是朝廷重臣,还精通书法,能来我们这小工坊,是我们的荣幸。您随便看,有想问的尽管说。
【钟繇走到木作区,看着老木手中的木胎,木胎表面光滑如镜,不见丝毫纹路。】
钟繇:老班主,这木胎打磨得如此细腻,想必费了不少功夫吧?
老木:(拿起木胎递给钟繇)大人您摸摸看。这木料是百年老榆木,质地坚硬,得先用粗砂纸磨去毛刺,再用细砂纸反复打磨,最后用棉布擦匀,前后要磨足七七四十九天。磨的时候得顺着木纹走,力道要匀,心要静,稍有急躁,就会留下划痕,前功尽弃。
【钟繇接过木胎,指尖触碰处温润顺滑,不禁点头。他又走到竹编区,看阿竹编竹篮。】
钟繇:阿竹姑娘,你这竹丝粗细均匀,花纹也整齐,编的时候有什么诀窍吗?
阿竹:(抬头一笑)先生,编竹器最讲究“顺势而为”。竹丝有韧度,不能硬拉,得顺着它的弧度走,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就像这篮底,要编得密些才结实,篮身要稍松些才好装东西,要是一味求紧,竹丝容易断,求松又会散架,得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度。
【钟繇走到石雕区,阿石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狮子的鬃毛线条流畅,神态威猛。】
钟繇:阿石师傅,这石狮子的鬃毛雕刻得栩栩如生,你是怎么做到的?
阿石:(指着石狮子)大人您看,这鬃毛不是一刀刻出来的,得先勾勒出大致轮廓,再顺着石头的纹理一点点凿。石头有硬有软,硬的地方得轻凿慢刻,软的地方要控制力道,要是不管纹理硬来,要么刻不出想要的形状,要么把石头凿裂。而且啊,刻的时候得想着狮子的样子,它发怒时鬃毛是炸开的,温顺时是贴在身上的,心里有了形,手里的刀才会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