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工艺门食记:浑羊殁忽
场景一
时间:唐开元十七年,暮春午后
地点:长安西市旁工艺门作坊后院
人物:
- 老鲁:工艺门掌事,年近五十,擅木雕,嗜吃且懂吃
- 阿青:十六岁,刚入师门半年,学铜器錾刻,嘴馋且爱起哄
- 陈三郎:二十岁,老鲁首徒,专研漆器,手巧心细,会帮厨
- 苏二娘:二十五岁,嫁入工艺门三年,丈夫早逝后留作坊帮工,擅面点,消息灵通
- 瘦猴:十九岁,学竹编,腿脚快,常去西市采买,嘴碎爱打听
(后院老槐树下摆着两张旧木桌,阿青蹲在桌边,手里攥着半块芝麻胡饼,嘴里嚼得含糊。陈三郎正用细砂纸打磨一块漆器木胎,木屑落在青砖上。老鲁靠在藤椅上,手里摇着蒲扇,眼神盯着院角那只踱步的芦花鸡,若有所思。苏二娘端着一笸箩刚揉好的面团从厨房出来,见老鲁这模样,忍不住笑出声。)
苏二娘:(把笸箩放在桌上,拍了拍手上的面粉)掌事这眼神,莫不是想把咱家那只芦花鸡宰了炖汤?前儿个阿青还说它下的蛋比别家的大呢。
阿青:(猛抬头,胡饼渣掉在衣襟上)哎!二娘可别!那鸡还能下蛋呢!要吃也该吃西市张屠户家的羊肉,昨儿个我去买漆料,闻着他家炖肉的香味,差点把漆刷都扔了。
(瘦猴扛着一捆新竹条从院门外进来,听见“吃”字,立马把竹条往墙角一扔,凑到桌边。)
瘦猴:(咽了咽口水)你们说吃啥呢?我刚从西市回来,听张屠户家的小伙计说,昨儿个吏部李大人府上办宴,请了波斯来的厨子,做了道叫“浑羊殁忽”的菜,那香味飘到半条街外,连路过的黄狗都扒着门不肯走!
老鲁:(蒲扇一顿,坐直了身子)浑羊殁忽?我当学徒那会儿,听我师父提过,说是早年宫廷里传出来的吃法,后来才流到民间,就是做法太费功夫,寻常人家吃不起。
陈三郎:(停下手里的活,抬头问道)师父,这菜到底是怎么做的?莫非是把羊肉和别的肉混在一起炖?
老鲁:(捋了捋下巴上的短须)哪有那么简单。我师父说,得先寻一只刚断奶的童子鹅,把鹅毛拔净,开膛把五脏取出来,再往鹅肚子里填切好的羊肉块、糯米饭,还要加胡椒、茱萸、桂皮这些调料,拌匀了塞得满满当当。
阿青:(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胡饼也忘了吃)然后呢?光烤鹅吗?那跟“浑羊”有啥关系?
苏二娘:(笑着接话)我猜,是要把填好料的鹅再塞进羊肚子里?前儿个我去东市买糖霜,听糕点铺的王掌柜说过,有些富贵人家做烤肉,会把小兽塞进大兽肚子里烤,说是这样肉更嫩。
瘦猴:(拍了下手)二娘说得对!那小伙计跟我细说呢,把鹅塞进羊肚子里之后,要用针线把羊肚子缝严实,再在羊身上抹上蜂蜜和料酒,架在炭火上慢慢烤。等羊烤得外皮金黄,油都滴下来了,再把羊肚子剖开,只取里面的鹅来吃——那羊啊,就是个“容器”!
(阿青听得直咽口水,手里的胡饼“啪嗒”一声掉在桌上,也顾不上捡。陈三郎放下手里的砂纸,眼神里也多了几分好奇。老鲁看着几人的模样,忍不住笑了。)
老鲁:瞧你们这点出息,不过是一道菜,就把魂都勾走了。这浑羊殁忽虽说是民间也能做,但要做好可不 easy——童子鹅得选刚长齐毛的,肉太老了嚼不动;羊肉得用羊腿上的瘦肉,肥的多了腻;糯米饭得提前用温水泡半个时辰,蒸到半熟再填进去,不然烤出来夹生。
阿青:(拉着老鲁的袖子晃了晃)师父!咱们也做一次呗!你看,这几日作坊里的活也不忙,咱们凑钱买材料,就当是闲时解闷了!
瘦猴:我去买羊肉!张屠户跟我熟,能给我挑最好的羊腿!
苏二娘:我来准备调料和糯米饭,家里还有去年剩下的桂皮和胡椒,再去买些蜂蜜就行。
陈三郎:我来处理鹅和羊的内脏,再搭个烤架——后院那堆旧铁条,正好能用上。
(老鲁被几人围着,架不住他们的热情,只好点头。)
老鲁:行吧行吧,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要是做砸了,可别埋怨我。还有,阿青,你把掉在桌上的胡饼捡起来,别浪费粮食!
(阿青立马蹦起来,捡起胡饼拍了拍灰,塞进嘴里,又跑去帮陈三郎搬铁条。苏二娘笑着回厨房收拾调料,瘦猴扛着竹条又往外跑,嘴里喊着“我去买羊肉咯”。老鲁靠在藤椅上,看着院里热闹的模样,嘴角忍不住往上扬,手里的蒲扇摇得更欢了。)
场景二
时间:同日傍晚
地点:工艺门作坊后院
人物:老鲁、阿青、陈三郎、苏二娘、瘦猴,另有两名作坊帮工(老王、小李)
(后院中央搭起了一个简易烤架,铁条架在两块土坯上,下面堆着烧得正旺的炭火,火星子时不时往上跳。陈三郎刚把缝好的羊肚子架在烤架上,羊身上抹的蜂蜜被炭火一烤,已经开始冒油,滴在炭火上“滋滋”响,一股淡淡的肉香飘了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