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绘盛唐:宫束班与阎立本共着《步辇图》
剧本类型
历史轻喜剧 / 艺术题材
人物设定
1. 老周:宫束班“班主”,五十岁上下,手艺扎实但爱唠嗑,总以“咱们搞工艺的得接地气”为口头禅,擅长木雕纹样,画工不算顶尖却懂构图
2. 小吴:二十出头,宫束班最年轻的伙计,手脚麻利,画壁画是强项,好奇心重,总爱琢磨“能不能加点新花样”,偶尔冒失
3. 老王:四十岁,沉默寡言,精通漆艺与色彩调配,手里总攥着块调色板,说话惜字如金但一针见血,是团队的“技术担当”
4. 阎立本:唐代名臣、画家,六十岁左右,衣着素雅却难掩气度,眼神锐利,对绘画执着严谨,偶尔会因艺术细节“较真”,但不摆架子
5. 侍从:阎立本身边随从,二十多岁,机灵懂事,负责传递画具、通报消息,偶尔会帮着打圆场
场景设定
1. 宫束班临时工坊(长安城郊一处小院):院内摆着半成品的木门、木雕构件,墙角堆着颜料罐与画笔,石桌上摊着几张画稿,晾晒的麻布随风飘动
2. 阎立本画室(长安城内宅第):宽敞明亮,墙上挂着未完成的山水图,案几上整齐摆放着狼毫笔、宣纸、矿物颜料,角落立着绘好的佛像卷轴
3. 太极宫偏殿(临时取景地):陈设简洁,有木质屏风与软垫,窗外能看到宫墙与槐树,地面铺着青石板
第一幕:闲时“折腾”,误打误撞遇名家
场景
宫束班临时工坊 - 日 - 晴
【开场】
阳光透过槐树叶子洒在小院里,老周蹲在门槛上,手里拿着块木炭在木门上画纹样,画到一半停笔挠头。小吴趴在石桌上,对着一张空白宣纸发呆,手里的笔转得飞快。老王坐在小板凳上,正用石臼研磨朱砂,动作慢悠悠的。
小吴:(甩了甩胳膊)周班主,咱这都歇了三天了,再不动手,我这画壁画的手艺都要生了!上次那户人家订的雕花门早送完了,接下来咱干啥啊?
老周:(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急啥?咱搞工艺的,得等好单子!再说了,闲暇时光也不能瞎晃,你看你那画稿,上次画的仕女脸都歪了,还不趁这时候练练?
小吴:(委屈地把画稿递过去)我这不是没参照物嘛!城里画坊的师傅们都藏着掖着,咱也见不着好画儿。要是能看看阎立本大人的画就好了,听说他画的人物,连头发丝都透着劲儿!
老王:(停下研磨,抬头看了小吴一眼)阎大人在秘书省任职,还管着将作监的活儿,哪那么容易见?
【突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侍从领着阎立本走进来,阎立本穿着便服,手里拿着一卷画稿,似乎是路过偶然看到院内的工坊】
侍从:(对着院内拱手)请问,这里是宫束班的工坊吗?我家大人想讨碗水喝。
老周、小吴、老王连忙起身,老周一看阎立本的气度,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上前拱手。
老周:(有些紧张)小人宫束班老周,见过大人!快请坐,小吴,快倒水!
阎立本笑着摆手,目光落在石桌上的画稿与木门上的纹样,眼神亮了亮。
阎立本:不必多礼,我只是路过,见你们院内摆着画具,倒想看看你们的手艺。(指着木门上的纹样)这朵牡丹的线条,倒是利落,就是花瓣的层次感差了点。
小吴端着水过来,听到这话,脸一下子红了,挠了挠头。
小吴:大人眼光真好!小人总觉得花瓣画得死板,可就是不知道咋改……
阎立本接过水杯,抿了一口,走到石桌前,拿起小吴的笔,在空白宣纸上快速勾勒起来。只见他手腕轻转,几笔就画出一朵牡丹,花瓣层层叠叠,仿佛要从纸上开出来。
阎立本:画花要懂花性,牡丹花瓣厚重,得用浓淡墨色区分,边缘要虚一点,才显灵动。你们是做工艺门的?那画纹样更得结合木材的纹理,不能只顾着好看。
老王站起身,走到阎立本身边,指着自己研磨的朱砂:“大人,小人调的色,总觉得不够鲜亮,您看……”
阎立本低头看了看朱砂罐,又用指尖沾了点颜料,在纸上抹了抹。
阎立本:朱砂要加一点铅粉提色,但不能多,不然会发灰。你们做工艺门,颜料得经得起风吹日晒,还得在颜料里加少量桐油,这样才能持久。
老周看着阎立本的举动,心里突然有了个念头,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
老周:大人,小人斗胆问一句……您是不是秘书省的阎立本阎大人?
阎立本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正是老夫。没想到你们还认识我。”
小吴眼睛一下子亮了,激动地抓住老周的胳膊:“周班主!真的是阎大人!咱能跟阎大人学画画了?”
阎立本看着三人兴奋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你们倒是直率。我最近正想画一幅《步辇图》,讲的是太宗皇帝接见吐蕃使者的事,正愁找不到人帮忙打下手,你们要是愿意,倒可以跟我切磋切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