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工艺志·灰酿记
人物表
- 宫束班领班 老周:年近五十,刻板较真,视工艺规程为金科玉律,总愁手下这群“憨货”不安分
- 宫束班工匠 阿福:二十出头,圆脸蛋,爱琢磨吃食,酿酒是副业爱好,脑子活泛但常犯迷糊
- 宫束班工匠 柱子:二十岁,身材敦实,力气大,阿福的“同伙”,执行力强但没啥主见
- 宫束班工匠 小禄:十八九岁,瘦高个,胆小怕事,总怕被老周抓包,却忍不住凑热闹
- 长安酒肆掌柜 王三郎:四十岁,精明活络,对新奇酒品嗅觉敏锐
- 路人甲、乙、丙:长安市民
第一幕:宫束班的“闲人造反”
场景一:大明宫旁工艺局宫束班工坊 日 内
【工坊里整齐码着各色工具,墙角堆着待处理的木料、铜器,阳光透过格子窗洒在地面,尘埃在光里浮动。老周背着手来回踱步,眉头拧成疙瘩,面前站着垂头丧气的阿福、柱子和小禄】
老周(敲着手里的戒尺):说!这月第三次了!本职活计堆成山,你们倒好,偷偷在柴房支起了酒瓮,当宫束班是你们家酒坊?
阿福(挠着头,小声嘟囔):周领班,这不是最近活计清闲些嘛,咱们琢磨着……酿点米酒解乏,也不耽误正事。
柱子(赶紧点头):对!酒曲是阿福自家带来的,米是咱们省下来的口粮,没敢动官里的东西!
小禄(声音发颤):周领班,下次不敢了,您别上报管事大人,不然咱们仨都得被赶出宫束班。
老周(叹了口气,戒尺重重敲在桌案上):下次?再有下次,我先把你们的酒瓮砸了!宫束班掌管宫廷器物工艺,讲究的是“分毫不能差”,你们倒好,整天琢磨这些旁门左道。赶紧把柴房的东西清了,下午把那批祭祀用的铜爵打磨好,要是出半点差错,仔细你们的皮!
【老周背着手气冲冲走了,阿福、柱子和小禄对视一眼,偷偷咧嘴笑了】
阿福:就说周领班刀子嘴豆腐心,走,先去看看咱们的酒!
场景二:宫束班柴房 日 内
【柴房角落藏着一个半人高的陶瓮,瓮口盖着麻布,周围堆着干柴。阿福掀开麻布,一股淡淡的酒香飘出来,但仔细闻,还有点酸涩味】
阿福(皱着鼻子):怎么还是有点酸?上次酿的也是这样,明明曲和米都没问题啊。
柱子(凑过去闻了闻):是有点酸,跟街口王三郎酒肆里的米酒差远了,人家的酒又甜又醇。
小禄(缩着脖子):要不别酿了,万一被周领班发现,真要砸瓮了。
阿福(摆手):不行,都酿了快十天了,扔了可惜。我听我爹说,以前村里酿酒,要是酸了,好像能加点什么东西调调,就是想不起来加啥。
【柱子挠着头四处打量,目光落在墙角一堆白色粉末上,那是之前修补工坊墙壁剩下的石灰,装在布袋子里】
柱子:阿福,你看那是什么?之前补墙用的“白灰”,能不能加进去试试?
小禄(吓得跳起来):不行不行!那是补墙的,加进酒里还能喝吗?毒死咱们咋办!
阿福(眼睛一亮,蹲下身拿起一块石灰仔细看):这石灰是烧过的,听说能中和酸味。要不……少加一点试试?反正这酒现在也酸得难喝,死马当活马医!
柱子(拍着胸脯):我听你的!加多少?
阿福(犹豫了一下):先加一小勺,搅拌匀了,过两天再看。
【柱子拿起勺子,从布袋子里舀了一勺石灰,小心翼翼倒进酒瓮,阿福拿着长木棍搅拌了半天,然后重新盖上麻布】
阿福:咱们先别声张,等两天再来尝。要是成了,以后咱们就能酿出好酒了!
小禄(还是担心):要是不成,或者喝了拉肚子,可别赖我。
阿福(拍了小禄一下):放心,出了事我担着!
第二幕:意外之喜与“东窗事发”
场景三:宫束班柴房 两日后果 日 内
【阿福、柱子和小禄偷偷溜进柴房,阿福迫不及待掀开麻布,一股醇厚的酒香扑面而来,比之前浓郁了不少,完全没有了酸涩味】
阿福(惊喜地睁大眼):闻着就不一样了!柱子,快拿个小碗来!
【柱子赶紧从怀里掏出一个粗瓷小碗,阿福用木勺舀了半碗酒,酒色清澈,微微泛着淡黄】
阿福(先抿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甜的!不酸了!比王三郎家的酒还醇!
柱子(抢过碗喝了一大口,砸着嘴):真的!好喝!阿福,你太厉害了!
小禄(也尝了一口,紧张的神色变成了兴奋):真成了!这白灰加得太神了!
【三人正高兴,柴房门口突然传来脚步声,老周背着手走了进来,看到三人围着酒瓮,脸色一下子沉了】
老周(冷着脸):你们又在这儿折腾什么?还敢私藏酒瓮!
阿福(赶紧把碗藏在身后,结结巴巴地说):周领班,不是……我们这酒……有新发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